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榆林佳县生态治理:忆往昔“一片荒漠无炊烟”看今朝“绿树成行满堂春”

来源:国际在线陕西 作者: 时间:2018.09.10

 编者按:天道酬勤,春华秋实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40年来伴随着改革的春风,陕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紧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用心讲好陕西故事。近日,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国际在线陕西频道特策划“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魅力榆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榆林各个区县,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新成就。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罗赟鹏):9月4日,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走进榆林市佳县,探访佳县生态环境40年来如何从“石山带土帽 一片荒漠无炊烟”转变为“蓝天白云 绿树成行满堂春”。

  榆林市佳县地处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中段西岸,毛乌素沙漠最南缘。在气候方面,佳县深处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较丰富。

  按区域划分 多项目整合 建立多效能防护林体系

  四十年前,佳县的地貌特征是东南地区“石山带土帽”,西北地区为“一片荒漠无炊烟”。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启动,佳县被规划为建设范围之内。佳县开展了史无前例的造林大运动。1978年成立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小组,组织专业技术队伍深入农村,奔赴山头地块,按区域、地类、植被分布将佳县境内的土地划分为三大立地类型区,即北部为丘陵片沙区、中西部丘陵沟壑区、东南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

  北部片沙区:建设以防沙治沙为目的的防护林体系

  北部片沙区的治理采用先易后难,乔灌结合的治理措施,乔木选用杨树作为先锋树种,灌木以沙柳、沙蒿、紫穗槐为首批上沙造林树种进行了大面积营造。截至2017年,北部丘陵沙区建立防护林体系2万公顷,与1977年底相比造林面积增加了1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8%,扭转了沙进人退的逆性生态局面,实现了人进沙退的良性生态环境。沙漠治理效果达到固定半固定状态。在治理的同时,也总结出一些包括前挡后拉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沙地造林(供图 榆林佳县林业局)

  中西部丘陵沟坚区:营造以保持水土为目的防护林体系

  佳县中西部为黄土丘陵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三北防护林建设进程中,中西部丘陵沟坚区根据“适地适树、综合治理”原则,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山上栽植杨树、刺槐,陡坡陡洼种植柠条,沟道河川栽植柳树、杨树。

  据了解,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中西部丘陵沟坚区共营造水土保持林4000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4.2%提高到目前的19.56%。曾在这个区城建立柠条采种基地10个,年产种量最多达到到30万公斤,除满足本县造林需要外,累计向国家提供优质种子100多万公斤。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营造以枣树为主的生态经济林

  三北防护林建设初期,佳县人民把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确定为建立以红枣主的生态经济林体系,动员广大农民,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枣树,这些集中成片的枣林,不仅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大大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据介绍,黄河沿岸既有石洼面积20多万亩,历来视为植物生长的禁区,列为暂难利用土地行列。从九十年代开始,佳县人民尝试开发石洼,垒石造田栽植枣树。首先在佳县螅镇的荷叶坪村搞试点,村民张纪宁等五户农民承包了石洼500多亩,苦战三年,修石造田300亩,栽植枣树1000多株,三年挂果,效果显著。至此,佳县人民政府组织专门机构对佳县石洼进行系统规划,并出台了“个体承包、垒石造田,谁造田谁所有,谁栽树谁受益,五十年不变”的石洼开发治理政策,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此向石洼要地、要效益的号角吹响。截至目前,黄河沿岸石洼区开发治理石洼5万多亩,栽植以红枣、花椒为主的经济树种150多万株,不仅经济效益可观,社会、生态效益也尤为凸显。

  

  沙地造林 林场职工用牛车运送苗木(供图 榆林佳县林业局)

  多项目整合,建立多效能的防护林体系

  从1999年开始,佳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采取多项目整合,将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治沙工程、百万亩樟子松基地融为一体,建设多功能高效益的防护林体系。三北人工造林13.4万亩,封山(沙)育林1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27.16万亩,封育1.2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0.8万亩,封山育林3.6万亩,飞播造林4.01万亩。这些项目的整合实施,不仅扩大了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起到良好的防护效能,使佳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2002年至2018年,佳县整合三北防护林项目、退耕还林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资金,先后在榆佳302省道、佳吴公路、榆佳高速、沿黄公路、城区石洼、旅游景区沿线及直观坡面建设绿色通道,营造常青林带280千米,主要栽植侧柏、圆油松、樟子松等,这些树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不仅大大改善了佳县的生态景观,也助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佳县土地总面积202995.8公顷,其中林地总面积87471.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09%。森林面积39700.61公顷,其中乔木林面积25371.87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4328.74公顷。治理沙化面积56万亩,水源涵养面积24万面,保护农田、牧场面积60万亩,水土保持面积66万亩,保护公路1200公里,森林覆盖率为19.56%,林木覆盖率达到69.2%。2001年佳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红枣之乡”荣誉称号,2014年佳县被国家发改委、林业局、环保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县,2016年佳县林业局荣获国家林业局“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2017年金沙湾、白云山两个省级森林公园顺利挂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只造不管等于白劳

  佳县林业局总工程师任小东告诉国际在线陕西频道:“常言道‘三分造林七分管护,只造不管等于白劳’。为此,我们在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同时,加强对现有植被资源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爱林光荣、毁林可耻。在林木密、易发生危害的区城设制宣传标志牌,人畜经常出入的地段配制围栏,配置专职护林员,坚持天天巡山,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在植被稀疏,特别是土地易沙化,水土易流失的地段,采取封山或者封沙育林草措施,通过自然修复,人促育林恢复植被,提高防护效益。加大对偷牧、滥垦乱挖、滥采等人为破坏植被的行为,依照《森林法》《防沙治沙法》进行处罚,把林木管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森林面积大、林木集中分布的区域的制高点建立瞭望台,配备望远镜,指定专人时刻监控森林火情、火灾,把森林防火工作提到重大议事日程,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尽力做到林区无火灾,即使发生火灾也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风雨洗征程,回眸满堂春。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榆林佳县的三北防护林建设也走过了40个年头。在防沙治沙,生态治理方面,佳县按区域划分、因地制宜,同时多项目整合、建立多效能体系,迎来了“蓝天白云 绿树成荫”,为佳县生态建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