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绿色浙江”擘画“美丽中国”先行区

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者: 时间:2018.07.17

 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烙印在脑子里,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打造“绿色浙江”落实到行动上,15年来,浙江擘画出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诗画美景。

  跳入清澈见底的小溪摸一颗青蛳,垂髫孩儿的童年鲜活了;走在生机勃勃的田垄上望一望远山如黛,耄耋老人的记忆鲜活了;迎来送往纷至沓来的八方游客,青年人的梦想鲜活了。

  曾几何时,浙江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不断增长的GDP背后,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到底是“先发展后保护”还是“用保护促发展”?15年前,浙江选择了后者,“八八战略”绘制了宏远的蓝图,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烙印在脑子里,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打造“绿色浙江”落实到行动上,走出了一条“绿色浙江”的发展大道。

  绿水青山还复来

  浙江的实践证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一定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重现生态优势。

  从杭州向西北驱车80公里来到安吉,群山苍翠、溪水潺潺、竹海绵延。余村坐落于安吉,上世纪90年代却完全不是这番景象。“上海一幢楼,余村一座山”,村民们至今还记得当年开山挖矿的场景,这条致富路,一走就是十多年。

  伴随着开山的炮声,村民们的腰包鼓了,但竹叶却被漫天的烟尘熏没了,因粉尘而染上肺疾的人也越来越多。“站着赚钱,躺在医院里花钱。”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一路高歌猛进的浙江人开始反思:这样的发展究竟能持续多久?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寥寥数语,背后的意义却关乎发展方式的选择、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祉。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

  早在2003年6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浙江展开: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这项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党委书记何锋锋回忆,几年前,镇里的2700多个甲鱼养殖大棚曾让他夜不能寐,因为甲鱼养殖,村庄臭气熏天、污水横流。但这又是多年的富民产业,70%的村民将卖甲鱼作为生计来源。

  思忖再三,何锋锋和乡镇干部决心和这2700多个大棚“死磕”。他们立了军令状:既要拆了大棚,又不能断了百姓生路。

  早晨去农户家,推销养殖清水龙虾;下午前往上海、南京的市场找甲鱼贩子推销甲鱼。几年下来,2000吨甲鱼顺利“去库存”,村庄恢复了“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模样,人居环境大大改善。

  “治猪总司令”“暗管夏洛克”“垃圾博士”……在浙江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些身份不同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勠力同心;“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河长制”“湾长制”“美丽乡村建设”……这些各有侧重的制度建设,在之江大地上连绵接续。

  金华浦江境内的“黑臭河”“牛奶河”彻底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浦阳江沿岸全长17公里的生态廊道;衢州又臭又脏的养猪场升级成了4000多家家庭农场,转型成为长三角的生态农业园;“山也青,水也清,人在太湖堤上行,白鹭三两声”的景象,又在湖州南太湖上重现。

  “千万工程”推行15年来,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比高达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从“八八战略”总方略中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到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再到进一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为浙江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方位。

  浙江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果还在不断丰富:接连推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正在制定节能节地节水、环境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正在健全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主要资源要素配置规则。

  2017年,浙江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达82.4%;69个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0%;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

  绿色发展天地宽

  浙江的实践证明,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

  丽水遂昌县城西北55公里,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坪乡茶树坪村被连绵青山拥在怀中,一方方梯田里水稻开始分蘖,不同层次的绿色仿佛莫奈笔下的油画。

  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景色里,曾经微薄的收入和薄弱的集体经济却让茶树坪村党支部书记黄久富和其他村民愁眉不展。“绿水青山怎么才能变成金山银山?”这个问题不仅在黄久富心头挥之不去,也横亘在浙江各级干部和群众面前。

  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敢为人先的浙江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各有探索。

  在茶树坪村,一户户农家乐次第排开。“去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600多万元,人均收入将近15000元,比原来翻了三倍。在家就能把钱赚了,谁还会不支持绿色发展呢?”黄久富笑了。

  茶树坪村的华丽转身,是丽水多年来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缩影。2017年,这个浙江曾经的“后发地区”,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8072元,同比增长9.8%,增速连续9年领跑全省。

  更好地养山用山,让美丽山水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激情碰撞并发生“化学反应”,就能产生“乘数效应”。

  2005年至2017年,浙江万元GDP能耗从0.9吨标准煤下降至0.44吨标准煤。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工业还是农业,都向着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的方向前进。

  湖州长兴县曾有“蓄电池之乡”的美誉,但当年这个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支柱产业却带来了“血铅”之觞,更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长兴也因此成为“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

  痛定思痛,必须停止粗放型、污染型、经济发展模式;壮士断腕,全县铅蓄电池企业经整治从175家锐减至16家。

  产业转型升级迅速被提上议事日程。曾经的铅蓄电池企业长兴天能集团前后投入30多亿元,启动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如今,产业园里废旧电池金属回收率达99%以上,塑料回收率达99%,残酸回收率达100%。天能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新能源市场,形成了更为优化的产品结构。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开始引领浙江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莫干山下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是浙江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之一,集聚了160多家地信企业,3000多名高层次人才。已经形成包含地理测绘、数据建模、卫星遥感等地理信息的产业链。

  “德清此前与地理信息产业并没有交集。”浙江中测新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明说,选择这里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放眼浙江大地,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物联网、区块链等高端前沿产业已经星星点点,在一片绿意葱茏中,即将形成燎原大势。

  绿色发展的背后,“不唯GDP论英雄”的理念在浙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15年来,浙江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省建设要求,树立绿色GDP观念,探索绿色GDP核算,推行生态审计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绩考核制度,将建设生态省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千岛湖的一湖秀水,是杭州淳安的魂,也是淳安的根。取消GDP考核后,淳安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准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标尺。

  “取消GDP考核,经济增长速度可以一时慢点下来,但体现生态经济的发展不能慢。”淳安县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以旅游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已撑起全县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淳安走出了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

  共建共享利福祉

  浙江的实践证明,全民参与生态环境的共建,全民共享生态环保的成果,良好生态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走进丽水松阳县西屏街道西五村村委会会议室里,一幅挂在醒目位置的1米见方手绘地图首先映入眼帘。地图上,村域范围内河流水库等大小水系、养殖屠宰场等污染隐患点一目了然。

  “像治水这样的综合性工作,光靠我一个人肯定没法完成,只有发动所有基层力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西五村党支部书记刘勇华说。

  在西五村,大伙白天巡查河道画制草图、晚上商讨部署补绘详图。两个月后,屠宰场被叫停,偷排暗管被查堵,干群同心基本剿灭全村劣V类水。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场跨越15年的接力,还在不断升级,到2020年50%以上县(市、区)将力争达到美丽乡村示范县标准;建成1万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00个。

  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带来的生态理念在浙江大地裂变出强大的正能量,在绿水青山中受益的老百姓进而迸发出更大的生态自觉。

  平日空闲时,台州天台县后岸村村民陈齐根会和其他人一样,到村里各处转转,主动捡起看到的垃圾。“以前河道的水又黑又臭,村里随处都是垃圾,现在一天比一天漂亮,我们更要保持好。”

  台州椒江区海门街道护河队成立20多年,每天分组保洁巡河;杭州桐庐县通过实行村容村貌分户负责,全县29个行政村取消了农村保洁员岗位;衢州开化县,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义务植树已经成为一项坚持37年的“风俗”……

  群众积极投身环保的同时,不断溢出的生态红利也让百姓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初夏时节,穿行在杭州淳安县下姜村白墙黛瓦的村舍间,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村民热情而真挚的笑容,偶尔微风拂过,传来树叶摩挲的“沙沙”声。

  看着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2016年,已在杭州安家立业的姜丽娟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又回来了,她花了150多万元将家里的房子改造成了颇具特色的民宿,一到节假日客房供不应求。

  “山也青水也清,这么漂亮的环境就像是住在画里,没想到曾经的偏僻山村成了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在姜丽娟看来,正是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村乃至全省民宿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统计数据显示,浙江2017年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为78.54分,连续4年呈上升趋势。而在2017年9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中,浙江湖州市、象山县、新昌县、杭州市临安区、浦江县5地入选,成为入选市县最多的省份之一。

  环境因人而美,人在环境中也悄然而变。

  行走在浙江的农村,废弃的石磨、咸菜缸,长着蘑菇的抽屉、旧椅子……这些就地取材的“老物件”盛满鲜花,折射出主人们逐渐变化了的审美情趣。

  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5年来,浙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理念,回应广大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自家即将开业的民宿忙活了一天,温州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党支部书记蓝学许搬了把小竹椅,坐在庭院中小憩,山野吹来晚风拂面,微凉怡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或许就藏青山绿水间的蛙鸣鸟啼里,藏在村民游客的笑容里,藏在我们节节拔高的生活里。”蓝学许开始畅想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墨蓝色的天幕上,已是星汉灿烂。(记者 商意盈 吴帅帅 魏一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