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科技 >> 正文

激活首都创造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两周年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04.06

民海生物技术公司的生意热火朝天。最近两年他们喜事不断。

    拿去年来说,这家疫苗公司在北京市科委的帮助下,建起全套先进狂犬疫苗生产线,使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公司在这一项目上投入2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12年实现12亿元的年产值。

    上述项目只是民海公司预期的55亿元总销售额中的一小部分,从去年4月加入北京市科委牵头组织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以来,这家刚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年轻公司商机不断。他们如今的目标明确定位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

    如今的北京,是一块科技创新的沃土。上千家类似的企业正在这里快速成长。

    北京正在施行的一项行动计划,让创新者如虎添翼。这一计划对北京高新产业的拉动效应令全国瞩目。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关村乃至整个北京市的创新氛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副主任颜振军告诉我们。

    颜振军也是一位长期研究中国科技产业化的学者。在他看来,北京市政府2009年4月推出的“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两年来成功运转,为中国制定科技产业化政策提供了诸多启示。

    创新企业得到有效扶持

    2009年4月,北京市开始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目标。

    在颜振军看来,这一计划体现了地方对发展科技的正确定位。“地方科技发展应当侧重产业化。”他说,“国家战略必须考虑基础研发和国防科技的投入;地方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去考虑问题。”

    颜振军指出,“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行两年来“总体上很有效,对企业的扶持效果明显。”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核心是“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2”指两个对接,通过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8”是实施8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强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12”是实施食品安全、农业科技、环境保护等12项科技支撑工程。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施行以来,在北京市科委主持下,很多个产业联盟建立起来,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不同的高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制订共同标准,研发关键技术,将各种资源汇集起来,推动产业发展。

    民海公司是其中一个受益者。2010年,北京市科委依托“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与承接平台”,按照“以国际为主引项目、以我为主筛项目、以企业为主落项目”的原则,对外引进、转化一批国际高水平项目,对内紧盯中央在京科研机构“高产”科学家,实现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在北京市科委的帮助下,去年10月,民海公司与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了技术许可协议签约仪式。赛诺菲巴斯德将其“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疫苗”技术提供给民海公司,并提供技术支持。这一许可不仅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还包括厂房设计、与设备选择有关的先进管理经验。这是赛诺菲巴斯德首次向国外公司许可此项技术。对该项技术的引进,使国内疫苗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提高我国的疫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这一项目带动民海公司其他疫苗产品规模达20亿元人民币。

    “科技北京”行动汇集资源的结果,不仅让企业得到更多机会,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实惠。北京奔向全球医药创新城市的同时,建成的新发传染病快速应急反应体系,极大地减少了突发传染病的伤害和损失。研发效率的提高不光激活了产业,也有效支撑了城市安全。

    盘活在北京的国家队

    “北京的科技创新,光靠市属的机构和人才,能不能搞好?显然不行。”颜振军认为,从科技资源上来看,北京市属单位和国家单位比起来少得可怜。“中央的资源特别好。北京的创新也要靠他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不久前提出:建设“科技北京”,率先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中央在京科研单位的重要作用。使中央在京科研单位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以前的情况,如中科院系统,跟外省合作多,”颜振军说,“比如广东、江苏,跟北京合作相对少。在本地的技术转化不太活跃。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北京成本高,缺水,环保执行严格。”他认为,北京想“近水楼台先得月”,应当有“首都意识”,为中央科技单位服务,创造一些条件,让那些资源跟北京发展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则应当建立首都创新协调机制,把首都的资源整合起来。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一些政策对此做了尝试,让国家所属机构和北京市属机构,在项目实施的工作中结合了起来。中科院与北京市的“院市合作”,成为最大亮点。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充分肯定了中科院与北京市科技合作在近两年取得的成绩。“新形势、新任务为进一步加强中科院和北京市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白春礼介绍说,“中科院在‘创新2020’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将以北京为重点构建区域创新与转化集群。”

    为了推进“科技北京”计划,2009年12月举办了院市合作座谈会,中科院与北京市科委等有关部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科技合作。迄今中科院向北京市政府推荐近30项重大成果,其中13项成果已落户北京。中科院积极参与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的建设。怀柔科教产业园目前已有13个研究院所,4个企业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入驻。

    “院市双方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加需要双方在未来,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认真思考和筹划,”白春礼认为,“双方应当继续落实合作机制,不断调整优化合作布局,深入推动重点合作工作,共同建设区域创新集群。”

    机制改革焕发创新激情

    如何弥补中国科技界和产业界之间的鸿沟,唤起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研发热情,也是“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考虑的重要问题。

    近两年来北京市科委积极试点推行“股权激励”政策,就让许多科研人员燃起了转化技术成果的热情。截至2010年12月,多达350家单位申请参加股权激励试点。

    2010年底,国务院原则同意中关村“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其中“1”为搭建首都创新资源服务平台,“6”即支持在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的6条政策,进一步完善了股权激励的政策环境。

    北京市科委的“全程陪伴”,让“摸石头过河”的科研院所有了依靠。“北京市科委牵头专项工作组一年多来,与我们院的试点联络协调组进行了十多次工作座谈会和调研会。”股权激励试点单位之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李永进介绍说,北京市科委与专项工作组和试点单位就技术成果评估作价、技术成果参与分配的比例、个人出资来源、征税环节等问题形成了一个个解决方案。

    2010年中,北京市科委又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会,不仅解决了资产评估备案审批权限、财政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审批、工商注册登记有效期等问题,而且还同时启动了多批次的项目筛选,带动了后续试点工作的展开。

    “走流程方面不好走通,政府部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效率。这体现了政府的作用。”颜振军说。

    除了股权激励以外,一系列政策创新带动了科技创新氛围。“比如科研经费可以列支间接费用。”颜振军介绍说,“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已经在北京全市扩展。这是‘科技北京’行动以点带面。”

    “我们的很多政策对创新有很正向的鼓励,”颜振军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例,“研发费用在税前按150%列入成本。扣税的数额不小,对企业创新有明显的拉动。”在北京的许多创新企业,享受到了来自“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政策优待。

    成效来自组织得力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能够有成效,首要原因是组织得力。”颜振军介绍说,“科技北京”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任组长,办事机构放在北京市科委,有关的委、办、局都有参与,这种组织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科技北京’不光是北京市科委的计划,一家干不了这么多事。”颜振军介绍说,“科技北京”涉及面非常广,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技术研究各个环节都有涉及,因此参与的主体也很多:研究院所、企业和中介机构。

    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则包括科委、发改委、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知识产权局;还包括跟科技不直接相关的财政部门,以及市政,交通,环保,水务等应用部门。因此“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施行面临复杂的协调问题,技术的供给和应用都需要通力合作。

    “‘2812工程’涉及这么多项目和部门,如果没有有力的统筹。任何一家都干不下去。组织是很重要的。”颜振军认为,未来要提高市政府资源的效率,更应加强统筹,集中职能。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除了科委以外,好多部门都有类似的职能,不利于统筹。”颜振军表示,“比如技术产业化,发改委也有职能,经信委和中关村管委会也有职能。怎么统筹?我建议把科委提高管理层级,作为一个统筹的机构。”

    颜振军认为,有必要有一个统筹的部门来主管科技在产业、经济和其他部门社会发展领域里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监督政策执行、评估政策和项目的效果等等。“这样子就可以让北京市政府的资源走起来。现在北京市政府的投入占到首都地区所有科研经费的10%,份额不大,如果再分散了,效果就会不好。”

    在颜振军看来,这两年中关村变化很大,与卓有成效的统筹平台密切相关。中关村的进展也体现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功效。

    “北京的科技创新,重点要看中关村。”颜振军介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长期规划也已发布。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把中关村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去年12月出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则是北京市人大跟政府部门共同形成的成果。

    “‘科技北京’行动的两年来,借助中关村的平台,北京市的力量跟国家部委的力量得到了整合,产业化的重大项目有了统筹。这让北京的创新事业变得更有生命力。”颜振军说。

来自国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