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濮阳4个非遗项目签约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

来源:濮阳日报 作者: 时间:2017.12.05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河南有9个非遗项目签约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其中濮阳独占4席:葫芦烙画、掐丝银胎景泰蓝、陈氏绢艺和憨婆婆粗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保护、传承和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该数据平台建立了非遗项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唯一的国际标识编码,搜集并整理了全球220万项语言版内容。该平台的上线,真正实现了“互联网+非遗”的活态传承。目前,该平台已搜集超过3万项非遗项目,收录传承人3000余人,覆盖了105个国家和地区。

  清丰县高堡乡葫芦烙画工艺为家传技艺,自第一代开始,至今已经有120余年的传承历史。该工艺材料直接采用天然葫芦,经过选取题材、描画起稿、多层次烙画、后期装饰等手工程序,完成产品制作。高堡葫芦烙画第四代传承人李化龙,在家传技艺基础上,结合现代温控技术不断探索烙画新境界。

  陈氏绢艺源自于河南滑县四间房乡王三寨村秦氏绢艺第十代掌门人秦书田。秦书田之女秦三起自幼随父制作绢艺,技艺日臻成熟。1966年,21岁的秦三起嫁于河南濮阳市开发区新习乡(现为新习镇)前马寨村陈计安为妻。陈计安为人质朴忠厚,深得岳父秦书田的喜爱。于是,秦书田就将这一门绝技传授给了陈计安。陈计安自幼心灵手巧,很快掌握了绢艺技艺,后来又经过妻哥秦三杰的精心指导,他的技艺更是出神入化。陈计安与妻子秦三起,将这门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儿子陈志峰。在陈志峰的努力下,陈氏绢艺技艺突飞猛进。2011年10月,陈志峰的作品在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掐丝银胎景泰蓝源自古代宫廷艺术。清朝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以后,宫廷内务府的一位掐丝银胎景泰蓝制作银匠王合升,为避乱回到了位于河南东北部的老家清丰,在家乡开了作坊,起名景丰堂,这才使王氏掐丝银胎景泰蓝在当地传承了下来。王氏掐丝银胎景泰蓝第六代传承人王五奇,在制作技术上结合现代审美的需求,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完善了王氏掐丝银胎景泰蓝的制作技艺。

  憨婆婆粗布第一代传承人王靳氏,祖籍山东,生于清道光年间,自幼受鲁西南鲁锦织布技艺熏陶。王靳氏14岁便开始学习织布技艺,17岁时,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后嫁入王氏一族,将织布技艺传给了儿媳王韩氏,传承至今。2006年,第四代传承人王爱琴成立了憨婆婆精丝老粗布有限公司。憨婆婆粗布现已成为濮阳乃至河南的一个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