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上海市大中小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来源:上海文明网 作者: 时间:2015.09.24

海派面塑、三语皮影、颛桥剪纸、手工棉纺……日前,23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在闵行区群众艺术馆集体参展。
  在“上海市大中小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现场,每一位非遗传承“小达人”现场演示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技艺,参观者近距离感受了学生创意的一件件非遗文化作品。
  轻揉面团,填充颜色,精细点缀……短短10多分钟,活灵活现的卡通小狐狸成型了。在北郊学校展台,施展巧手的这位“面塑小达人”说,海派面塑技艺可以捏塑心目中喜爱的卡通形象。
  “上海面人赵”海派面塑已有百年历史,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在北郊学校开设海派面塑课程至今已有10年。他编著了三级面塑校本丛书,在全校招收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学生,每周上1小时课,将这项民间传统技艺传授给学生。为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他还融入卡通动漫元素,循序渐进地指导训练。
  先绘草图,制作墨稿,感光处理后,再套色印刷……松江区车墩学校“丝网版画”展台围满好奇的学生和家长。教授“丝网版画”的王荭霓说,从绘草图到成品至少要一个月。
  松江区车墩镇素有“丝网版画艺术之乡”的美称。2005年起,该校将丝网版画纳入课程。除美术课上普及教学外,还招募有兴趣的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开展丝网版画创作。
  发展非遗,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文来实验学校将皮影项目引入学校,在皮影传承人朱墨钧老先生带领下,学生学做皮影道具,编排剧本。学校还组建社团,结合双语学校特点创出一条新路——用英文演绎古老的皮影戏,还加入沪语,成为一枝独秀的“三语皮影”,观众拍手叫绝。
  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先后命名了二批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把非遗文化带进校园、编进教材。本市还依托市、区县级非遗传习基地学校的优质资源,开展“聆听一次非遗讲座”、“体验一回非遗项目”、“讲述一个非遗故事”、“巡访一位非遗传承人”、“一个基地辐射10所传承学校”等活动,探索中小学开展“非遗”教育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