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守护生命共同体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9.24

巍巍太行,峥峥燕山,汤汤海河,古称幽燕的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山河相连、空气相通。几十年来,由于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三地的大气、水体、土壤、森林等得到建设和保护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要率先突破。本报采访组奔赴京津冀10多个市县调研后发现,三地协同发展,使大气治理、水源地修复、植树护绿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不断加速进行。
    大气治理:主动作为  联防联控
    在单个城市进行污染防治的同时,京津冀区域性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动,实现了从总体上降低、防治城市空气污染
    “空气不好,我们压力很大。”本报采访组到达河北廊坊的当天,又是一个雾霾天,廊坊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里确定了年内必须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倒排前十”的目标,现在全市上下正铆足劲治理大气污染。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在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排行中,京津冀地区长期有6至8个城市排名倒数前十,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可见一斑。
    治霾得对症下药。根据环保部对部分城市大气污染源的解析,机动车、工业生产、燃煤、扬尘等是大部分城市PM2.5主要污染来源,约占85%至90%。其中,北京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占到31.1%;石家庄是燃煤,占到28.5%;天津则为扬尘,占到30%。
    针对机动车污染问题,北京市环保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副处长刘欣介绍说,北京去年淘汰老旧车47.6万辆,实现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6吨。就在6月份,北京市环保局牵头成立的全国首个区域性的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工作机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排放控制协作小组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将开展机动车尾气超标异地处罚等工作,并在整个区域推广北京机动车治理的经验。
    长期以来,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建材、化工、电力等产业是全省支柱产业,燃煤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严峻形势下,河北忍痛向“吃饭产业”开刀。保定明确,今年取缔辖区内不符合要求的煤炭经营场所,并加大力度推广清洁能源,今年10月底前,建成投产15家洁净型煤生产配送中心。2014年以来,廊坊开展了4次淘汰落后产能集中拆除行动、淘汰水泥产能1603万吨、玻璃产能330万重量箱,压减炼铁产能203万吨、炼钢产能72万吨。
    在天津,北辰区委书记张盛如告诉记者,去年全区关停取缔了231家偷排黑烟、偷放废水、偷倒黑渣的污染企业,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嫌疑人64人。宝坻区环保局副局长杨文胜介绍说,为了扭转宝坻在天津空气质量考核排名连续落后的局面,从今年3月份起组织开展了空气污染治理“百日行动”,在当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给予公开曝光失责单位,对治污效果不明显的5个单位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同时,制定实施网格化责任管理、违法企业黑名单等系列长效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一系列举措,使得两区的空气质量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京津冀区域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气环境治理必须采取共同行动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在单个城市进行污染防治的同时,京津冀区域性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动,实现了从总体上降低、防治城市空气污染。
    7月31日上午10时,河北廊坊开发区热力供应中心第一供热站院内,随着廊坊市副市长王曦一声令下,一座45米高的烟囱轰然倒地。而锅炉改造的费用就来自于北京支持廊坊的2.3亿元资金。今年以来,京冀两地“结对”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由北京支持廊坊、保定两地各2.3亿元,用于淘汰小燃煤锅炉和治理大锅炉;两市将在今年采暖季节来临之前,削减燃煤使用77万吨。
    北京廊坊“结对子”改造锅炉,只是京津冀三地联防联控治理大气的一个缩影。刘欣告诉记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已经覆盖七省市及八部委,同时成立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建立完善区域监测预警会商机制,积极研究区域应急联动,并进一步完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
    多层次的京津冀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动,让三地的大气污染治理获得了一张喜人的“期中考试”成绩单:环保部最新公布的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显示,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好转,天津、廊坊退出了“倒数前十”的行列。而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达到22.1%。
    水源保护:协同修复  生态补偿
    生态涵养区立足好山好水的优势,保护好生态,保护好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京津冀协同发展,保护好水资源,刻不容缓。
    于桥水库是天津重要的水源地,引滦入津工程的清水在这里调蓄后,将被运送至天津1400多万市民的家中,因此于桥水库也被天津市民形象地称为“大水缸”。记者行走在于桥水库库区的夏庄子湿地,杨树沙沙、荷香沁人。村民边生是湿地的工作人员,他每天巡视上万平方米的湿地,他告诉记者,“2年前,眼前这片湿地还都是村民的鱼塘,经过修复治理才有了现在的芦苇、荷花”。
    为了守护好库区水源,确保天津市饮水安全,蓟县确定了库区“南迁北管”的工作思路。“南迁”,将南岸临水而居的500余户村民整体迁入蓟县新城的川河湾安置社区;“北管”,将北岸库区居民实施畜禽养殖技术改造,确保无污染零排放,实行警戒区全封闭,增强水体自净功能。蓟县县委书记景悦告诉记者:“蓟县立足好山好水的优势,树立大局意识,把生态保护好,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除了于桥水库,在北京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在“华北水塔”承德,呵护清水的创新举措层出不穷。
    今年4月,为期3年的密云水库流域退化林恢复与经营项目在北京密云县石城镇石城村启动,项目区分布在密云帽石沟、石城、史长峪3个村庄,总面积达280公顷。改造措施包括疏伐长势不好的树木,降低森林密度,补植乡土阔叶树,提高针阔混交林的比例。
    地处京津上风上水的河北承德,是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的发源地,保护水源责任重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德定位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我们做好生态造水、工程蓄水、多元节水、环保治水、产业兴水‘五水’文章,让承德‘华北水塔、京津氧吧’的金字招牌更加名副其实。”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说。
    水流缓缓而过,成群的鸥鹭在滩涂信步觅食,两岸500米宽的绿化带绿草如茵……潮白河是过境天津宝坻的重要河流之一,也是京东第一大河。宝坻区林业局局长张振亭介绍说,潮白河天津宝坻区境内段去年获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城区段重点建设10公里滨河公园,城区段上游重点进行“退耕还湿,引水布景”,城区段下游重点进行水系水质保护建设。
    在对水库、河流等重要水源地进行生态修复,植树披绿,减少面源污染时,备受关注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各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潮河是北京密云水库的主要水源,两岸多年来以种植水稻为主,最高峰时水稻种植面积达12万亩。为保证密云水库的水量和水质,2006年北京和河北签署协议,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实行“稻改旱”工程,将高耗水的水稻改为玉米,涉及张家口的赤城、承德的丰宁滦平等地。为了弥补“稻改旱”给村民们造成的经济损失,北京和河北建立了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补偿标准是每亩450元,2008年提高到550元,北京每年补贴给张家口、承德6000万元。
    为保护于桥水库的水质,蓟县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利用3年的时间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其中,于桥水库汇水流域计划调减种粮田9300万亩,并对相关农户进行补贴。政府免费提供幼苗,补贴栽植费、管护费,天气干旱还免费补栽、免费浇水的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蓟县东龙金银花合作社理事长孙宗说:“种金银花今年1亩地就卖了2000元,最高的将近3000元。”
    植树造绿:涵养生态  固沙建“屏”
    生态环境建设在京津冀地区快速推进,三地共同打造植绿工程,越来越多的林地“镶嵌”在山峦、郊野、河湖、道路之间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北多个地市环绕京津,形成两大直辖市的天然生态屏障。尤其是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4市,毗邻京津,其生态环境状况对京津有着直接影响。
    承担着“北拱”角色的张家口、承德两市是京津冀的生态涵养区。7月31日,张家口联合北京成功申办2020年冬奥会,让世人的目光聚焦这颗“塞外明珠”。张家口市森林覆盖率从15年前的20.4%提高到36%。眼下,张家口市有了新目标:规划到2020年实现森林面积2372万亩,建立首都北大门生态屏障。承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漠南侵京津的前沿。围绕坝上防风固沙林区、北部水源涵养林区、中部水保经济林区和南部经济林区的功能分区,承德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京津水源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突出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集中实施造林攻坚工程。目前,承德市有林地面积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56.7%,“华北绿肺”正加速生长。
    “南护”首都的廊坊、保定两市也列出了城市的绿化清单。廊坊提出建设“平原森林城市”目标,启动“两年攻坚战、造林一百万(亩)”工程,规划到2015年底全市林木绿化率提高到33%以上,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保定市则规划京保毗邻区防护林带、水源涵养林带等8大绿化工程,推进京津保城市间生态过渡带、环京津生态涵养保护支撑区建设。
    在津门大地,“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正火热推进。
    北辰区是天津北大门,当地正在过境15公里的城铁沿线建设宽度250米至800米的带状绿色公园走廊,项目完工后将与北辰郊野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城际公园绿带、郊野公园、外环线绿地及城市公园构成的多层次京津双城“绿飘带”。
    徜徉在天津武清区绿博园,眼前的美景让人在酷暑也感到心旷神怡。借着举办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的契机,武清区将下朱庄街南湖风景区栽种2万余株乔灌木、面积达5700亩,成为“城市绿肺”。
    生态环境建设在京津冀地区快速推进,三地的植绿工程早已不局限于单个城市。以京冀合作为例,多年来,两地在林业建设合作上实施了生态水源林的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林木有害生物联防联控等项目。截至2014年底,北京在张家口、承德两市共出资4.85亿元,完成造林绿化50万亩。近日,北京市园林局对京津冀未来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介绍,让我们对三地未来的生态改善充满期待。
    ——打造京津冀国家公园环。为提高北京的环境承载能力,通过整合京津冀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
    ——连接京津冀湿地群。到2020年,使北京平原地区森林湿地与天津、廊坊、保定三市规划建设的森林湿地有机连接,形成京津保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和森林湿地群。
    ——互通京津冀绿色生态廊道。重点对贯穿全境并通向津冀的30余条交通干线和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等4条重要水系进行绿化建设。在重要水系每侧形成宽度200米以上的永久绿化带,建设1000至2000米宽的绿化控制范围,构建平原生态廊道骨架。
    如今,行走在京津冀大地,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林地“镶嵌”在山峦、郊野、河湖、道路之间。层层叠叠日益浓密的绿意,让“绿屏相连、绿廊相通、绿环相绕、绿心相嵌”的区域多层次绿色屏障显现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