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保护环境谱写好文章 长白山旅游收获生态“红利”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09.17

       广西新闻网吉林9月17日讯(记者 金翔义)大名鼎鼎的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络的“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同时也是吉林省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一个缩影。9月16日,第七届全国网络媒体吉林行采访团走进长白山,实地见证了吉林省党委、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长白山管委会后,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双赢发展的喜人局面。

     据了解,长白山是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三江之源,天池是中朝两国界湖。长白山生态资源丰富、人文积淀厚重,保存有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有野生植物2639种,野生动物1586种,是世界少有的“生态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人类活动历史始于原始社会,设立建制历史始于西汉时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草原与中原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华文明向东北亚乃至北美输出传播的桥梁纽带,是北方民族的发祥地、关东文化的根基地、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金朝和清朝将其视为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国内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

      2005年6月,为实现对长白山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长白山管委会,下设池西、池北、池南三个县级旅游经济区,具有相当于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权限。长白山管委会成立后,着力打好“生态”和“文化”两张名片,培育壮大旅游、文化、特色生态资源、矿泉水“四大产业”,努力走出一条“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长白山保护开发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管委会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牢固树立“开发服从于保护,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理念,保护好长白山的自然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努力发挥长白山对全省源头保护、大气调节、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涵养功能。全面禁止了保护区内红松子承包采集行为,使生物链得到有效保护和休养生息;累计投入了40多亿元,实施了“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等100余个重点项目,全部拆除松花江大峡谷内的楼堂馆所,彻底消除松花江的源头污染,使长白山保护区成为名符其实的净土;设立国家环境监测总站长白山监测试点站,创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模式。

       此外,当地在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呵护青山绿水,近三年来种植各类苗木花卉近600万株(芽),绿地总面积达到494.7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19平方米,是建区之初的2.5倍,是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6.7倍。较2006年,非法进入长白山保护区盗采盗猎人员数量减少近80%,破坏森林资源案件降低7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30%以上。长白山区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区一类标准,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标准值,被确定为全国东北虎种群恢复优先区。

         2015年上半年,长白山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7亿元,同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完成1.9亿元,同比增长36%;全区旅游总人数达到80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旅游总收入实现7.4亿元,同比增长18.9%;长白山景区旅游人数达到43万人次,同比增长31%;景区旅游收入实现1.3亿元,同比增长37.6%。事实证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当地的旅游开发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而长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