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从京津冀协同看普通人“幸福指数”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作者: 时间:2015.08.24

   未来,在北京工作的河北人吴潇抬头就能看见“北京蓝”,上班前还能多睡会儿,甚至可以回老家找份更好的工作。

   去年冬天,央视“走基层”一则9分钟的纪录片看哭了不少“公交族”。片中,有工作人员随时提醒“注意鞋!注意鞋!”;有下不来车的乘客对已经下车的同伴高喊“坐到下一站再坐回来”……这部纪录片有着一个浪漫的名字:开往春天的北京地铁。

   吴潇,29岁,河北人,在北京居住十年,她曾是上述纪录片中的千万主角之一。“北京的好,北京的坏,我们心里都清楚,只是对比周边来看,很多人选择在这憋屈地活着。”吴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不仅人觉得憋屈,急剧膨胀的北京、“吃不饱”的天津、“吃得少”的河北都有一肚子憋屈。不过,最近几年,国家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让这些“死结”出现了转机。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就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安排部署。

    为此,新华社8月23日刊发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的专访,提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的区域统一市场,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体制,为推动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多睡会儿”不是梦

    吴潇前几年住在北京著名的“睡城”天通苑(资料、团购、论坛),不到两年,地铁“前胸贴后背”式的拥挤就把她“打败”,她搬到了离天安门直线距离约30公里、行政隶属于河北的燕郊。

   “很远,每天至少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单位,但早点起床排队等公交至少可以有座位,能稍稍‘体面’一点。”吴潇说,每天早上5点不起床就别想占到座。有的老人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会,凌晨四五点就起床替子女去公交站排队。

    百度今年发布了一份全国50个城市上班距离及时间排行榜,北京以平均距离19.2公里、耗时52分钟高居榜首。尽管这份排行榜的权威性存在争议,但作为特大型城市的命脉,交通不仅关系着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更直接决定着市民的“幸福指数”。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中,出行便利是最快可以实现的。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有关部门已经在公路和轨道两方面对三地交通协同发展做出规划。其中,最受关注的市(域)郊铁路是目前最欠缺的部分,下一步将加强建设。

    第一条新建示范线初步确定为京平线,全长72公里,其中约22公里穿过河北,具体走向及站位设置细节正在征求意见中,意向中往东连通通州、燕郊、三河、平谷。未来,对于吴潇这样的上班族来说,“多睡会儿”可能不再是梦了。

   除了吴潇这样的上班族,正在搞生态农业创业的赵亮也十分关心一体化交通的进展。他正与很多河北、天津甚至更远省份的农户合作采购有机食品,但京津冀地区的断头路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断头路打通的那天,或许可以成为真正的老板了。”赵亮对本报记者说。

    目前,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确定的涉及京冀间的国家高速“断头路”有3条,即京秦高速、京台高速、首都地区环线的密涿高速。本报记者从官方获得的材料显示,2017年有望打通京津冀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

   除交通建设外,控制人口比例也是摆脱“大城市病”的关键之一。连吴潇也认为,北京公共交通的效率确实已经很高了,“人太多,实在难以满足”。根据协同发展规划,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将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未来,地铁应该不会再“前胸贴后背”,数百米的堵车长龙也可能消失。

     好工作不再唯北京独有

     吴潇说,在北京读完大学后,之所以不想回老家,因为不甘心回河北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河北近两年的发展让她有些心动。

    “小我三岁的表弟从北京名牌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外企,去年企业将一部分产业迁移到河北廊坊的产业园内,他主动申请去了新区,不仅得到更为合适的职位,‘北漂’们面临的各种难题也都解决了。”吴潇告诉本报记者。

   根据官方公布材料,京津冀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从“角色表”来看,未来,河北和天津似乎有更多好工作,这不仅能改善北京的“大城市病”,周边的县市也将受益。

   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中,产业疏导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本报记者采访发现,从疏解对象来看,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

   但这些,并不足以坚定吴潇回家上班的决心。她认为,要让人安心工作,如何完善配套才是留住人的关键,“好的教育、好的医疗、好的环境……许多留在北京的人,理由就是要为自己和家人争取这些更好的‘软件’。”

    尽管目前河北的公共服务与京津有着较大差距,但改善这一问题已明确列入协同发展规划:到2017年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规划和政策统筹衔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推广。包括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统筹三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

    吴潇对于未来仍然担心的还有房价:“此前不确定的北京市政府东迁的消息已经让通州房价飞涨,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连河北的房都买不起了。”

    对此,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对重点地区要统一规划,强化土地供应管控,严格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在北京周边地区盲目搞房地产和炒作房价,正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抬头可见“北京蓝”

   最近两天的“阅兵蓝”在社交平台上又引发了一波刷屏。吴潇笑称,到外地旅游看见对着蓝天猛拍照的一定是北京人。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来北京几年引发的秋冬换季咳嗽让她和家人都多少有些不安,一到冬天,出门戴口罩已成为习惯。

    “将来我有了孩子,可能是我要离开北京最大的理由,因为我不想我的孩子生活在雾霾里。”吴潇说,北京也不是没有美丽的地方,晚饭后家附近的小公园,落英时泛舟湖面,夏末飘着荷香的池塘……但这一切,都首先取决于手机上的PM2.5指数。


    挡得住外来的污染企业,挡不住外来的风。解决华北地区的生态问题,显然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官方看来,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是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

    具体来看,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清洁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谋划建设一批环首都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此外,还有许多曾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将被陆续淘汰,或者经过调整升级后进行了搬迁。

    尽管细则规划目前仍没有出炉,但对吴潇来说,“抬头能看见蓝天、冬天不必戴口罩”成为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真实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