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生态文明铺就发展新路

来源:林业局 作者: 时间:2015.07.01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年来,贵州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独特发展新路。

    五大产业撑起“绿色经济”

    今年3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推进会上,现场集中签约项目30个,投资总额达632.6亿元。而贵州省此前已与相关企业就208个项目形成了合作意向,涉及总投资金额1777.1亿元。

     从2010年开始,贵州的产业发展路径设计都与“绿”字紧密联系在一起。贵州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有贵州特色的产业体系,为“绿色赶超”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重点培育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养生产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新型建筑建材业“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转型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贵州的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多措并举扩大“绿色优势”

    羊年正月初七,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就来到贵安新区马场镇川心村,与干部群众一起植树,“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了。按照计划,到2017年贵州将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300万亩,辐射带动1200万亩,林业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到2020年实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在大力植树造林的同时,贵州还加强环境保护,实施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计划,到2017年贵阳市将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其余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工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工业污染源废气排放稳定达标率要达到90%以上;全省空气质量稳步改善,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前列。这些目标措施确保了贵州对重点流域的治理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贵州正在不断扩大生态环境的“绿色优势”。

    狠抓民生增加“绿色福祉”

     作为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的贵阳市,越来越多的市民已开始自觉崇尚低碳生活。在贵阳市碧海人家社区,通过将景观灯改造成太阳能灯,使用电管家、节水阀对小区住户进行节能减排改造,推行分类回收垃圾、绿色回收废电池等措施,试点第一年减少碳排放170多吨。

     目前,贵州省已在全省铺开低碳城市、低碳产业试验园、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产品等各类试点,引导城乡居民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相关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产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也正在形成。

     在农村,贵州则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六项小康计划”,先后安排1500亿元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和小康寨建设。目前,已有16000多个创建点,覆盖9000多个村,受益群众达1500多万人。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贵州始终坚持抓生态就是抓民生的理念,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绿色福祉”。围绕群众最关注的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等重点环境问题,大力构建环境安全、资源保障、人居环境“三个体系”,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创新改革形成“绿色机制”

     要守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就必须靠机制的改革创新。2012年贵阳市率先在全国挂牌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如果说过去生态文明建设是‘九龙治水’、相互‘掣肘’,那么整合后的生态文明委就如同一支‘联合舰队’,职能加强了,协调容易了,环保执法也更有威慑力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副主任吴德刚表示。


    像贵阳市一样,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贵州正在全省加快形成“绿色机制”。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资源使用及管理制度,对水、矿产、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湿地等自然资源,严格执行“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赔偿”的制度。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大制度体系”,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制度化水平。这些年,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些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

     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贵州正在把规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积极探索有贵州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记者 吕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