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科技 >> 正文

浙江日报:怎样使山清水秀成为浙江最大资源和资产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6.18

    任 重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千万群众的自觉行动,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盛赞浙江的秀丽山河,指出:山清水秀是浙江最大的资源和资产,必须保护好;评述了浙江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跃升路径,强调:这条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总书记的讲话,让人倍感亲切与振奋,为浙江提升生态发展理念和工作层次,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持续发挥绿水青山的两个效益。坚持发展和生态共同推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是浙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早在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之江新语》“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可以说,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是对原有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全新洗礼,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去,深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三位一体”和“两评结合”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要着眼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加快建立促进科学发展、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唯GDP的观念,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正确政绩观,“久久为功”,走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项建设全过程。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生态省”到“生态浙江”,从“美丽浙江”到“两美浙江”,体现了历届浙江省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共识,对推动浙江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一贯追求。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进入速度、结构、动力调整转换的新常态,“四化同步”进入转型与协调并重的新阶段,要求我们学会用系统整体思维来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原则来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要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加快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利用规范,着力推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资源屏障地区内生发展能力。习总书记强调,要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资源屏障地区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路子,要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十年来,历届浙江省委先后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山海协作工程”、“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等举措,全省26个欠发达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启动实施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及“三改一拆”、“五水共治” 、“四边三化”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美丽乡村”已经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如何再接再厉,进一步走好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生态屏障建设与环境保护,坚持政策创新,建立健全民生导向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发展导向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环境导向的生态补偿制度,增强相关区域加快发展的动力。同时,要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为契机,把蓝图交给群众,把愿景交给群众,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良性互动、互为补充,调动基层积极性,在保护生态基础上为大众找到符合实际的致富路径,大力推动浙江美丽经济发展业态更加丰盈、形态更加丰富。

    【作者为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部主任、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