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对话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陕西要留得住文化根脉

来源:陕西传媒网 作者: 时间:2015.06.16

       陕西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遗存丰富。去年5月1日,陕西颁布实施《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一年以来,陕西省文化厅以《条例》正式施行为契机,采取多种措施,广泛深入宣传,同时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推动了《条例》的贯彻执行。今年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陕西传媒网记者就“陕西如何保护并传承文化遗产”的问题对“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推动者、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进行了专访。

       文化陕西 留得住文化根脉

       陕西传媒网:刘厅长您好,前不久习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对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面对这个机遇,陕西是如何规划的?

       刘宽忍:习总书记来陕视察讲话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的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陕西文化目前处在一个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面对机遇,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重要思想,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任务为抓手,深入学习研究陕西文化资源优势,率先在“文化自信”上有所作为。

       在顶层设计上,我们绘就出“文化陕西”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明确了当前陕西文化的发展目标定位、发展思路策略、发展任务要求,并且提出“文化陕西”的发展目标,丰富“文化先行”的工作理念。率先在文化自信上有所作为,分别从“弘扬历史文化、繁荣民生文化、发展丝路文化、宣传红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创新现代文化”等方面制定出建设发展的重点。

       陕西传媒网:距《条例》颁布已一年多时间,陕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宽忍:总书记来陕讲话中强调要“留得住文化根脉”。陕西是文化大省,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文化遗产是文化根脉的重要组成,作为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职能部门,我们更要拿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态度,不遗余力地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

       自去年《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们不断探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非遗保护数据上,目前陕西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项、国家级项目名录74项、省级名录项目441项、市级1415项、县级2592项,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级名录项目为基础,省级名录项目为骨干,国家级名录项目为重点的保护体系。

       在今年的5月29日,省文化厅联合12个地市区的文化局,共同搭建起“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文化产业平台”,着力展现全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借此平台将全省民间民俗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外地游客发现别具魅力的陕西文化。

       抢救性保护 要与时间“赛跑”

       陕西传媒网:您认为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当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内容?

       刘宽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虽然每年的项目名录都在增长,但是我们还是要清楚地看到,散落在民间、未被发掘出来的非遗代表还有不少,很多还未“浮出水面”。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动员和学习教育,以领导干部的学习带动全系统的学习。重点要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基层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工作上必须树立起敬业精神,每个人都要具备熟练专业的业务水平,要在发掘非遗传承人的工作上办出点实事。这里面需重点加强对濒临绝迹非遗传承人的抢救工作,要抱着“抢时间、抓重点、谋实事”的观念去发掘和保护,对非遗抢救性保护就是与时间“赛跑”!

       陕西传媒网:与时间“赛跑”?

       刘宽忍:是的,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对非遗传承人的抢救可以用迫在眉睫来形容。对濒危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这个不同于任何一个文化工作。有些工作今天不做明天还可以做,但对艺人的抢救若不及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近些年,不少非遗传承人陆陆续续离开了我们,可以说是“人在艺在、人亡艺走”。作为文化部门,我们一定要怀着“与时间赛跑”的理念来传承保护,政府部门不能像衙门,具体工作中要谨防埋头批文件现象,不能有“盖一个章子就了一个事、发了钱就不用操心”这种态度。绝对不可“一刀切”处理,要仔细研究并下到基层了解实际,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薪火相传 重现十万人齐唱秦腔的豪气

       陕西传媒网:秦腔自古是表现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点角色,秦腔在陕西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刘宽忍:是的,在陕西,秦腔的群体很庞大,它是秦人骨子里流淌的文化,也是三秦儿女守望的精神家园。年逾古稀依然为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秦腔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既是秦腔历史发展的鲜活见证,又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陕西人一定要把秦腔保护好、传承好、宣传好。

        近些年,我们围绕振兴秦腔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为这一优秀艺术的保护传承做许多的工作:举办了中国梆子剧种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到全国31名专家齐聚西安,认真剖析了以秦腔为代表的梆子剧种近年来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秦腔传承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振兴秦腔提供理论支持;同时组织了专家调研论证,起草了《2014-2020全省振兴秦腔艺术规划》,将为振兴秦腔事业创造良好环境。去年以来,我们组织文华奖获奖演员折子戏全省巡演,“国风秦韵”秦腔名家名段晋京展演系列活动,通过媒体展播,累计观众达到20万人次。

       陕西传媒网:在今年6月13日的文化遗产日活动,“薪火相传——非遗项目秦腔传承惠民演出”格外耀眼,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刘宽忍:“薪火相传——非遗项目秦腔传承惠民演出”是我们打造的富有陕西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当天有余巧云、马蓝鱼、肖玉玲、李爱琴、贠宗翰、卫赞成、张咏华、康少易、马友仙等16位国家级、省级秦腔代表性传人携亲传弟子为广大戏迷观众演出拿手好戏。

      演出看似都是以片段呈现,实则为每位传承人代表作之精华所在。传统戏曲传承的有效途径是“以师带徒、口传心授”,其实,包括秦腔在内,非遗传承的精髓要义是学习和理解,不仅是简单的机械模仿,更重要是传承老师的精神、文化和方法。我们寄希望通过当天的大型秦腔演出,让跟多人了解秦腔、认识陕西的文化遗产,使我们的非遗传承工作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不断努力,在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我们做到了十万秦人齐唱秦腔,明显看出陕西是有这个人气、也是完全具备这个实力的,我们有信心让昔日的辉煌场景再次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