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贵州毕节:面对石漠化威胁 激发绿色经济活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06.16

“现在林场已找到珙桐、红豆杉、钟萼木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十齿花、连香树、喜树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说起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大海坝国有林场里的宝贝,该林场箐梁子工队队长唐正云如数家珍。40岁出头的唐正云如今可是大方县小有名气的野生动植物方面的“专家”,哪里发现不认识的动植物,都会请他去辨认。可就在几年前,唐正云除了是国有林场的正式职工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为了生计而穿梭于市井的“临时工”。
  1997年唐云正进入大海坝国有林场工作,一直到2013年,唐正云一家三口和其他的林场职工一样,挤在2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瓦房里。
  “在2009年以前,林场的资金只能保障基本的工作运转,职工几乎没有工资。”唐正云说,妻子身体一向不太好,为了解决生计,他每天早早的去林场走一趟,就要赶去集市找活做,完了之后再去林场看一遍。跑货三轮、挖煤、在路边摆摊卖瓜果蔬菜……能做的他都做过。
  毕节市石漠化土地分布广、面积大、危害程度深,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据2011年监测数据显示,毕节市国土总面积26853.1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5983.6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2.28%。
  由于林场地理条件限制,毕节市的国有林场只能发展用材林、生态林,自身创造不了足够支撑运转的经济收入,发不起工资,职工纷纷离开林场谋生,国有林场资源管理力量薄弱,生产经营完全瘫痪。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唯一以“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实验区,毕节市早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国有林场的改革。改革6年,常年被石漠化威胁的毕节市,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37.26%提升至2014年的46.23%,如今林场职工人均月收入从原来的465元人民币增加到如今的3762元。
  “以前哪里有时间去琢磨林子里的这些国家级‘宝贝’,只要林子不被盗伐、不起火就好了。”唐正云说,林场的这份工作以前是既舍不得放,又都不想管,结果林子逐渐被周边的村民占作耕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013年唐正云带着职工以“合作社+公司+职工”的形式,引入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投资80余万元,林下种植天麻300亩、冬荪20亩,预计今年年底可收入120万元。
  2014年3月,唐正云一家和其他16个职工家庭搬进了新的职工住房,干净舒适的环境,宛如乡间小别墅。“现在条件改善了,妻子身体也好多了,我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除了日常的工作,八小时外我们也都乐意在林子里转悠,到处走走、看看有什么新物种。”如今的唐正云和林场的另一位工人王训杨,已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专家”。
  2015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为林场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改革后毕节市的国有林场,不少林场建设了森林公园,发展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促进了林场经济发展,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目前,毕节市依托国有林场建立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1个,仅2013年,接待游客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张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