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非遗保护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 时间:2015.06.10

2015年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这是第中国的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时至今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收获了累累硕果。中国10余年来的非遗保护之路,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经验”。中国非遗保护10多年取得的累累硕果不仅要努力实现全民共享,在这十多年间积累的非遗保护“中国经验”也要积极与人分享。
  截止目前,中国拥有38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其中,30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后,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517项;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中,“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及国家级传承人名录进行公布制度逐渐完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逐步建立,保护文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文化资源的丰富性;近年来通过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研究基地引导的方式,对适宜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实现了立体化保护,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为了与非遗项目的丰富性相适应,中国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传统文化保护体系,对非遗项目实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全面保护;积极立法保护非遗项目,继《文物保护法》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领域的第二部法律,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走上历史新阶段;大力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了近10年,如与周边国家就非遗传承保护展开联合申报和共同保护等……
  中国非遗保护取得的丰富成果不能被束之高阁,要让非遗保护成果走进民众的现实生活,努力实现保护成果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全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是非遗保护的目的之一,也是非遗保护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生产消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娱乐游艺、礼仪信仰等民间习惯的总和,即民间民俗,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在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藏于经史子集,留存于传统伦理道德,扎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近年来,不少非遗项目活跃在大众视野,走进了百姓的现实生活,以其丰富多样的门类、风格、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王福州称,非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也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是面向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深厚的非遗资源,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融入生活,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