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广东非遗保护创多项全国第一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时间:2015.06.05

     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厅了解到,在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广东将举办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展演、展示和展览活动。十余年来,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创下了多项全国第一,并逐步由单一、静态的保护向全面、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

    摸清广东非遗“家底”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起步于2003年。“要保护非遗,必须首先摸清全省非遗的‘家底’。”据广东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8月,全省非遗普查工作启动,各级非遗保护工作者开始奔走在田野山村,搜寻散落在历史尘埃的宝贵记忆,普查至2009年年底基本结束。此次普查,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共走访传承人26000多人次,召开了1700多次普查座谈会,参与座谈会人数达2万余人。经普查,全省共搜集整理非遗资源线索4万余条,调查重点项目7600多个,共整理文字记录1400多万字、照片12万张、录音记录2400多小时、摄像记录3000多小时,征集和登记实物资料23000余件,基本摸清了全省非遗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现状。建成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广东保护非遗,注重政策法规先行,并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记者了解到,2011年10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国内第一部地方性配套法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广东省文化厅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批相关政策法规相继出台。

      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共有粤剧、古琴艺术、剪纸、皮影戏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47项、省级524项、市级1100项、县级1888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84人、省级618人、市级1263人、县级1720人。2014年,又对全省524个省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重新核定。探索“生产性”保护非遗

    在保护传承非遗方面,广东省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广东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生产性保护’是非遗项目保护的有效方式,非遗保护基础阵地和设施建设既有利于‘生产性保护’,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阵地。”

     目前,广东现有潮州市艺葩木雕厂(潮州木雕)、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石湾陶塑技艺)、潮州市潮绣研究所[粤绣(潮绣)]、肇庆市端州区华兴端砚厂(端砚制作技艺)4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3年,省文化厅公布第一批28家广东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3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这是全国首个省级非遗促进会,是以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为非遗保护工作服务的典型。


     此外,广东还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推进非遗的活态相传。据悉,广东省内部分大专院校已开设专门的非遗课程,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始了非遗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全省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教育实践活动。首创全省非遗分布电子地图

     广东还多举措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据介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电子地图已制作完成,这是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中的首创;广东省文化遗产分布电子地图手机版即将上线。2013年,广东启动了粤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工作。广东非遗之稀有剧种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工作基本完成。2014年,国家中心初步选定潮剧、广东汉剧、古琴艺术(岭南派)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第二批数字化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