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科技 >> 正文

让富裕与美丽和绵阳人民同行——写在2015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之际

来源:绵阳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6.05

   “世界环境日”是值得全球人类共同礼赞的节日,因为,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今年我国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迎来首个“世界环境日”,看得见的政府态度与行动给这个世界性节日赋予了别样意义,“践行绿色生活”的主题清楚无误地告诉我们: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已然成为整个社会的新风尚。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宣示了我国珍视环境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后,十届四次全会再次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省委把建设生态文明当成关乎全省人民未来的长远大计、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加码提速。使命如山,压力在肩。绵阳将生态强市作为建设“中   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美丽绵阳。从“生态共识”到“生态行动”,是545万绵阳人民守好一方碧水蓝天的庄严承诺。

    富裕与美丽同行,就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绵阳依靠“中国科技城”的先在优势,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紧紧抓住国家产业布局调整战略机遇,高点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4+3”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点,勠力破除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去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1年的48.83%提高到2014年的56%。绵阳经济质量向好、结构趋优,不但没有影响当期增长,还为在较长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这是公众对“有感发展”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民心所向,政之所行。这几年,绵阳一手抓源头预防、不欠新账,一手抓问题治理、多还旧账,让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我们整治大气污染,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常态化机制,关停运行20多年的热电厂和所有煤矿企业,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9天,居全省八个重点环保市州第二位;今年1—5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12天。我们治理小流域污染,投入12.5亿元,建设地下管网177.8公里,整治平政河等11条河流,“一年变样、两年变清、三年变美”的目标基本实现,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4.7%、100%。我们倡导绿色出行,投入2.73亿元,更换节能环保公交车528辆,新购买纯电动公交车30辆,安放公共租赁自行车1850辆。我们注重公共绿化,建设体育公园、湿地公园,建成生态绿道27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4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4%。积小胜为大胜,环境好起来,经济搞上去,这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和要义所在。绵阳的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秀,成为全市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态福祉。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矫正“唯经济增长论英雄”的倾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我们将生态文明在党政实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不再考核重点生态功能县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经济指标,率先开展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生态环境审计评估试点,对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干部终身追责。今年建立涪江流域生态补偿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让保护者获得收益、让污染者付出代价,维护环境保护公平正义。

    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于行动。雾霾笼罩,抱怨指责无益;污水横流,坐而论道无用。让富裕与美丽和绵阳人民同行,保护环境,需要人人参与、躬身践行,从使用环保产品、乘坐公共交通等身边小事做起,一点一点坚持和改变,定能汇聚成“绿色增长”的强大合力。 来源: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