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分水: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杭州网 作者: 时间:2015.06.01
也许大多数人知道浙江桐庐,但知道分水镇的还真不多。事实上,分水镇拥有1394年的历史,它宛如富春江上的一颗明珠,不仅是桐庐、富阳、临安、淳安四县的交会地,还处于杭州—千岛湖—黄山的黄金旅游线上。如今,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孕育着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桐庐人首创的治水公益金项目,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行动,都让这里的绿水青山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百合花海图”让新龙村火了
早在唐武德四年(621),分水镇就因桐庐富春江中分点的分水江而得名。从桐庐县城出发,沿S302省道往西北方向走,便能到达分水镇。行进路上,那条清澈透亮的分水江就像路标,指引着你前往目的地。
位于分水镇新龙村的百合花海,就是进镇的第一道风景。这几天,哪怕还在S302省道上,也能隔着百米宽的分水江,欣赏到种植面积达500亩的百合花海,场面甚是壮观。新龙村也因而扬名,吸引了无数游客。
但2007年前,新龙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所在。因为分水江将分水镇一分为二,而当时连接新龙村与分水镇的桥还未建成,多年来,位于江这边的新龙村村民只能依靠渡轮过江。
昨天,在新龙村百合园内,村党委副书记陈拥军告诉记者,2008年前,这里曾是蔬菜种植基地,但经济效益一般。去年,村里决定将这里打造成以百合花为主的特色庄园,首批试种了7个品种,近500亩百合花的第一个开花期,就有不计其数的游客赶来看花。“我们新龙村建村至今,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人。”陈拥军说,据粗略统计,仅今年5月24日一天的游客量就有约2万人。
彩色农业为村民带来商机
“百合吸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自然带动了村里的餐饮、住宿业。”陈拥军说。
当夜幕降临时,新龙村的山间林荫处点点灯光开始闪亮。陈拥军自豪地说,不少游客不仅被这里的百合花海吸引,也会爱上这里的青山绿水,会选择在空气清新的新龙村住上几天,“这就是彩色农业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在百合基地附近办兄弟农家乐的村民叶洪涛,就是最先受益的村民之一。今年4月,他的民宿正式对外营业,由于百合花的花期可以持续到十月,叶洪涛说,如果自己能把餐饮也办起来、办好,将会给自己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招商引进百合基地项目后,不少村民不再一心想往外跑,而是在家门口上起了班。村民叶大伯原来在外打工,如今他成了基地的长期工人,帮忙种种花、锄锄草,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而像他这样的村民还有30多位。
人人都是环保监督员
除了百合基地,拥有着绿水青山的分水镇,近年来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已拥有各类景点24个,可以说,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处或几处旅游景点。不过,如果你到分水镇旅游,首先需要学会垃圾分类。因为,不要以为不随地扔垃圾就够了,在分水镇,你可能会因为不进行垃圾分类,而被上了年纪的大伯大妈“鄙视”。
这并不是夸大其辞。因为3年前,桐庐县就全面启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分水人在那时就已经习惯了将垃圾分类。在这里,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村中农户家,你都能看到一蓝一黄两个垃圾桶。老百姓记垃圾分类有着自己一套简单易懂的方法:蓝为“烂”字的谐音,也就是会腐烂的垃圾统统要倒进这个垃圾桶;而黄色的垃圾桶,自然是放置不会腐烂的垃圾。
这种方法,使村民们迅速掌握了“分类技能”,培养了“分类兴趣”,而分水镇,便是桐庐县先行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精品镇之一。
经过3年努力,桐庐的村庄内暴露垃圾明显减少,而垃圾有机肥的施用推广,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有效控制了化肥施用造成的地表径流水环境污染。据统计,桐庐县连续7年保持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小镇目标:“一城三地”
如今的分水镇不仅风景秀丽,享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浙江省园林镇、浙江省卫生镇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还有着中国制笔之乡、全国文明镇、全国千强镇、国家级宜居小镇等荣誉,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目前的小镇正以“一城三地”(杭州西部绿色生态小城,中国制笔科创基地、浙江绿色农业基地、杭州休闲生态旅游胜地)为发展目标,全面打造美丽宜居休闲小镇,现已基本形成以儒桥村为中心的凤凰谷村落景区、以富源村为中心的怡源谷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新龙村为中心的休闲养生度假区等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区。
在各方的努力下,保留了上千年历史的“八山半水分半田”地形的分水镇青山悠悠、绿水潺潺,生态环境优越,大气环境优良,这里从未发展过重工业,土壤层结构保护良好。而这样的绿水青山,分水镇“说”:会一直保持下去。
●链接
青山绿水的桐庐有个治水公益金
八方游客一时拥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虽然农民的收入有迅速增长,但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耗速度之间的矛盾也变得突出。以往分水镇的26个行政村中,不少是直接从山涧中汲取饮用水。在没有蓄水能力的情况下,一旦遇到干旱天气,别说游客,连村民自己的饮水都会成为问题。“2013年夏天,我们村里就有900多人没水喝。”陈拥军说。
但这样的情况已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新龙村在其中一处山顶建了座容量约为80立方米的蓄水池,“山涧的泉水最先会流入这里,然后再流入山下百姓家中。”陈拥军说。
据他介绍,建这个蓄水池所需资金为50万元,其中有34万元是从“生态公益基金池”中而来的。2014年,桐庐县委、县政府在全国首创了“五水共治”生态公益金,按照“社会参与、自愿认筹、留本返还、收益捐赠”的思路,通过多渠道筹措。该公益金三年一期,利息及运作产生的资金按计划用于“五水共治”项目补助。仅2014年一年,桐庐县就有近13000名公务员、企业家、市民参与生态公益金认筹,总认筹额达1.2亿元,当年收益率为10%。记者从桐庐县环保局了解到,去年的第一批公益金收益使用重点为“保供水”项目,共涉及11个乡镇(街道)、21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1153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