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咬定沙山不放松 换得春回满目新——阿右旗生态建设纪实

来源:阿拉善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5.27

    草方格成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流沙锁边治理工程中的一道风景。(聂涛摄)

    近日,在阿右旗曼德拉苏木生态建设基地,100多名农牧民和苏木干部职工,三人一队、五人一组分工协作,以草方格、沙袋方格、人工压沙、立式沙障等方式对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进行锁边治理。记者走进治理现场,放眼望去,在林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茫茫沙海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成,能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作用,是一种很有效的治沙方法。”现场指导植树的阿右旗林工站林业工程师聂聪远告诉记者,今年,阿右旗依托人工防护林建设、造林补贴试点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在全旗范围内完成防护林工程建设和城镇绿化任务9.6万亩。截至目前,全旗共有2500余名农牧民投入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大潮中。

    阿右旗是全区乃至全国沙漠、荒漠主要分布区之一,全旗沙漠面积3.38万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46.3%。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腾格里沙漠在阿右旗境内有0.5万平方公里。作为祖国西部生态防线的前沿,阿右旗各族人民以不折不挠的斗志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饱满热情,同严酷的生存环境和日益严重的荒漠化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阿右旗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重点防护林、小型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邀请中科院院士、专家,成功举办两届巴丹吉林沙漠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活动,建设人工生态绿洲,为打造祖国西北生态防线、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额日布盖峡谷到海森楚鲁怪石,从曼德拉山到巴丹吉林沙漠,曾经的荒漠秃岭,如今漫山遍野处处绽放出绿色的希望。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的阿拉腾朝格苏木牧民孟和巴特尔老人说:“如今,阿右旗的草场长得比过去好多了,风沙也明显减少了,这多亏了生态建设工程搞得好啊!”

    依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阿右旗重点林业工程区实现全面禁牧,林草植被盖度率大幅增加,荒漠化、沙漠化急剧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自2004年以来,阿右旗作为第一批享受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旗县,也是自治区补偿面积最大、补偿资金最多的旗县,纳入中央财政补偿的重点公益林面积849.21万亩。补偿政策实施以来,阿右旗以公益林集中分布的7个苏木镇、19个嘎查为单位,采取“以户为主,户均受益”的补偿方式,建立健全牧区养老统筹、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牧区人口转移转产,通过“人退”带动“沙退”。

    截至目前,国家投入补偿资金达51249.0475万元,全旗享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5150人,确定护林员1039人。完成公益林补植造林13万亩、补播面积40万亩。目前,通过对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区的监测,沙尘天气逐年减少,项目区草原植被覆盖度由5~10%提高到15~20%,平均高度上升了5~10厘米。


    生态移民谢金德漫步在自家种植的梭梭林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我放牧种地,辛辛苦苦干一年,收入仅有一两万元,自从退牧转产后,我们全家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一年就有五六万元的收入。通过多年的治理,现在沙窝子里到处是一人多高的梭梭,不仅给我们农牧民创造了经济效益,也逐步改善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为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阿右旗大力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春季造林工作中,采取面向转移农牧民承包造林的方式,搞活经营机制,并以灌木林为依托发展沙产业,重点在塔木素、曼德拉、阿拉腾朝格苏木和雅布赖治沙站进行人工种植梭梭和肉苁蓉接种试验,广大农牧民群众推广应用人工种植的梭梭和人工接种肉苁蓉技术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据了解,全旗目前争取国家各类生态建设资金10.6亿元,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9.5万亩,义务植树130万株,封沙育林47.5万亩,生产苗木1亿株,退耕还林4400亩。

    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公益林补偿制度的同时,阿右旗把生态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创新工作思路,整合项目资源,创造性出台了《阿右旗农牧民住房担保贷款实施办法》《阿右旗农牧民创业扶持贷款制度》,同时于2012年9月启动建设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目前,该工程已全部完成并交付使用,有效解决了农牧民转移转产过程中就业难、购房难等问题,破解在生态脆弱地区大面积进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难题。

    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使阿右旗生态面貌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日趋优化,不久的将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必将是一个风景靓丽、生态宜人、和谐发展的“美丽阿右旗”。(聂涛 通讯员 王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