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云南:实施系统化保护 建设好生态屏障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5.05.25

  高正文:云南省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杨善洲绿化基金会、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等,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辟新的资金投入渠道;省政府设立了5000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资金,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力度。

  在科研上,依托有关科研院所或高校,相继建立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平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蔡希陶、吴征益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各有关科研院所在云南长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等基础研究工作,为云南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平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记者:云南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高正文:通过努力,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61个、风景名胜区66个、国家公园8个、国家湿地公园11个、森林公园41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5处,各类保护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9.5%,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全省85%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省严把环境准入关,加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执行力度,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严格开展生态影响专题评价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内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经过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

  云南制定的《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被推行为全国林业系统技术规范。思小高速公路、普达措国家公园等一批建设项目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典范。
 继云南白药、三七、花卉等传统生物产业之后,正组织推进《云南省大生物产业行动计划》,一批食用、药用及观赏等物种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普达措、野象谷、腾冲江东银杏村等地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双赢;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成效明显。

  记者:在对外合作与公众参与上,云南做了哪些工作?

  高正文:云南省加强与英国、荷兰、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先后实施了亚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云南德钦示范、全球环境基金长江流域自然保护与洪水控制、中英合作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和荷兰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推动云南省与毗邻的缅甸、老挝、越南的合作交流,启动了云南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

  通过举办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型主题活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大型图片展》等宣传活动,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记者: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展望?

  高正文: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云南要“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今后,云南省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201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要求,认真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为建设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