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荒山”变为“金山银山”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5.06
河北承德秉持“把风沙挡在当地、把净水送给京津”的政治信念,坚持“以生态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的发展理念,15年来,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穷山荒山”变为“金山银山”
地处京津上风上水的河北承德,是京津重要水源地。15年来,一直秉持“把风沙挡在当地、把净水送给京津”的政治信念,坚持“以生态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的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4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目前,该市有林面积达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昔日的“穷山荒山”,如今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何以实现如此巨变?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直言不讳地说:“承德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到京津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为此,承德必须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绿色红线;自觉与‘两高一低’的落后产业决裂,自觉与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增长方式决裂。这既是承德的底线思维,也是第一思维,更是第一使命。”
提振“精气神”:担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京津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承德地处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河之源”,潘家口、密云两个水库上游,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前沿。据史料记载,由于战事连年、乱砍滥伐,承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仅有5.8%。
尽管承德人民做了不懈的艰苦努力,到1978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3%,但仍难以阻挡两大沙地迅速南侵,致使坝上地区大面积沙化,成了京津沙尘暴的主要沙源,特别是2000年春季,京津地区相继发生12次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承德人民担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下定“把风沙挡在承德、把净水送给京津”的决心,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以库区周围、风沙前沿、河流源头等生态脆弱区和环城镇周围生态敏感区为重点,构建起坝上防风固沙林、北部水源涵养林、中部水保经济林和南部经济林等四大林区为主的“生态屏障”,先后实施了生态防护林建设等10个方面256个工程项目,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
承德的好山好水来之不易。坐落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全国最大人工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是塞罕坝人在流沙和荒漠中,创造的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目前,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已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据中国林科院监测,塞罕坝机械林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20000—30000个,是城市上空含量的10到15倍,被誉为“挡沙墙”“制氧机”。
塞罕坝的绿色崛起并非特例,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据郑雪碧介绍,目前,全市已建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有林面积达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坝上沙化面积减少到713万亩,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36.8%,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20倍,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华北最绿的地方,被誉为“华北绿肺”。
2014年,承德站在新的起点上,出台了《关于加快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到“十二五”末,力争林地面积达到356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成为华北地区负氧离子最高、PM2.5最低的生态文明地区。
做好“山水林”:构建绿色发展的总体布局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了解,承德早在2003年就聘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编制《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和《承德生态市建设规划》,对“山水林”进行总体布局,根据区域承担的生态功能,将辖区划分为2个生态区、6个生态亚区和27个生态功能区,实施了总投资313亿元的生态治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256项重点工程。
为保护好京津“两盆净水”,承德每年至少因拒建项目而减收50多亿元、为保护生态而增支70多亿元。时至今日,承德所辖8县中仍有5个县属燕山—太行山特困片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尽管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经过近四年的扶贫开发,已有5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但在380万人口中仍有60多万贫困人口。
既要生态又要民富的绿色发展之路怎么走?承德人颇费思量。据郑雪碧介绍,承德按照“以生态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的发展思路,对全市的“山水林”再次进行总体布局:到2020年,治理退化草场2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全市经济林总规模达到1000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运用生态规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大坝伴着马达轰鸣不断增高,库容随着车辆运行逐渐扩展。河北承德的国家重点工程双峰寺水库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据承德市水利局局长李新华介绍,双峰寺水库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唯一规划建设的一座水库,总库容1.373亿立方米,调洪库容73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510万立方米,可控制流域面积达2303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城市供水,兼顾生态环境用水和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双峰寺水库的建设,是承德大兴水利工程,打造京津冀生态涵养功能区的一个缩影。”郑雪碧介绍,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6亿立方米,建起水库101座、塘坝325座,蓄水工程总库容4.1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向密云水库输水4.7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56.7%,向潘家口水库输水17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95%,被誉为“华北水塔”。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承德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繁荣生态文化、彰显生态文明,让群众分享到更多的“生态红利”。目前,正在实施优势生态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建起46个重点乡镇的板栗基地、24个重点乡镇的山楂基地、20万亩时令果蔬为主的观光采摘基地、110个重点乡镇的山杏基地等“绿色产业基地”,力争实现经济林总规模达1000万亩、农民人均3.8亩的目标。
迈向“绿富美”:实现绿色崛起的历史跨越
承德,一座充满魅力的绿色城市。来承德的人,不仅为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自然之美而陶醉,更为绿色产业、美丽乡村的人文之美而感叹。承德之美是因“绿”而起,并伴着绿色发展而更加精彩,更加洋溢着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让绿色铺就农民致富路,让绿色引领居民新生活,实现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这不只是发展观念问题,更是执政理念问题。”郑雪碧言语中透着自信。在承德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省级森林公园10个,森林资产总值2726亿元,产品与服务价值1550亿元,还形成了以山楂、山杏、板栗、刺槐、中草药、沙棘“六大”绿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每到万木吐绿、花开飘香的春季,进入兴隆县的“万亩山楂产业带”,簇簇山楂花绘织成花海,为连绵起伏的山坡罩上一层白纱,宛如一幅宁静悠远的卷画……山楂树成了承德农民的“摇钱树”。目前,全市已建成以兴隆、隆化、滦平和承德县24个重点乡镇30多万亩的山楂基地,拥有山楂果园300余处,覆盖140个村,已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山楂食品加工基地,彰显着生生不息的脉动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没有想到绿水青山这样吸引人,来我们这里避暑、游玩、采摘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现在我家的农家院,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客人,一年赚个十几万没问题。”兴隆县眼石村农民崔海永告诉我们,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很多旅行社、摄影协会每年都来,特别是每年的5月至10月是生意最火的时候,全村农家院的床位几乎天天爆满。
在承德,像眼石村这样搞乡村旅游的可不止这一个村。近年来,充分体现各县区的山水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的特色,大力发展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乡村旅游业,吸引着很多外地人到高山草原畅游、体验“生态文化”,到森林公园休闲、享受“天然氧吧”,到乡村体验民俗风情、感受“世外桃源”……目前,已建起旅游型乡镇72个、旅游型村182个,已建成采摘园、休闲农庄、农家乐3649处,从事乡村旅游农户5.5万家,年吸引游客349万人次。
建设京津水源涵养地,承德全民在行动。380万干部群众在3.9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自然规律践行着“绿色化”,不仅要产业强、生活好,更要生态美,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高春林 梁世芳)
“穷山荒山”变为“金山银山”
地处京津上风上水的河北承德,是京津重要水源地。15年来,一直秉持“把风沙挡在当地、把净水送给京津”的政治信念,坚持“以生态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的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4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目前,该市有林面积达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昔日的“穷山荒山”,如今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何以实现如此巨变?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直言不讳地说:“承德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到京津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为此,承德必须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绿色红线;自觉与‘两高一低’的落后产业决裂,自觉与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增长方式决裂。这既是承德的底线思维,也是第一思维,更是第一使命。”
提振“精气神”:担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京津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承德地处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河之源”,潘家口、密云两个水库上游,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前沿。据史料记载,由于战事连年、乱砍滥伐,承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仅有5.8%。
尽管承德人民做了不懈的艰苦努力,到1978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3%,但仍难以阻挡两大沙地迅速南侵,致使坝上地区大面积沙化,成了京津沙尘暴的主要沙源,特别是2000年春季,京津地区相继发生12次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承德人民担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下定“把风沙挡在承德、把净水送给京津”的决心,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以库区周围、风沙前沿、河流源头等生态脆弱区和环城镇周围生态敏感区为重点,构建起坝上防风固沙林、北部水源涵养林、中部水保经济林和南部经济林等四大林区为主的“生态屏障”,先后实施了生态防护林建设等10个方面256个工程项目,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
承德的好山好水来之不易。坐落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全国最大人工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是塞罕坝人在流沙和荒漠中,创造的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目前,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已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据中国林科院监测,塞罕坝机械林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20000—30000个,是城市上空含量的10到15倍,被誉为“挡沙墙”“制氧机”。
塞罕坝的绿色崛起并非特例,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据郑雪碧介绍,目前,全市已建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有林面积达33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7%,坝上沙化面积减少到713万亩,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36.8%,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20倍,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华北最绿的地方,被誉为“华北绿肺”。
2014年,承德站在新的起点上,出台了《关于加快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到“十二五”末,力争林地面积达到356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成为华北地区负氧离子最高、PM2.5最低的生态文明地区。
做好“山水林”:构建绿色发展的总体布局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了解,承德早在2003年就聘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编制《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和《承德生态市建设规划》,对“山水林”进行总体布局,根据区域承担的生态功能,将辖区划分为2个生态区、6个生态亚区和27个生态功能区,实施了总投资313亿元的生态治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256项重点工程。
为保护好京津“两盆净水”,承德每年至少因拒建项目而减收50多亿元、为保护生态而增支70多亿元。时至今日,承德所辖8县中仍有5个县属燕山—太行山特困片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尽管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经过近四年的扶贫开发,已有5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但在380万人口中仍有60多万贫困人口。
既要生态又要民富的绿色发展之路怎么走?承德人颇费思量。据郑雪碧介绍,承德按照“以生态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的发展思路,对全市的“山水林”再次进行总体布局:到2020年,治理退化草场2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全市经济林总规模达到1000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运用生态规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大坝伴着马达轰鸣不断增高,库容随着车辆运行逐渐扩展。河北承德的国家重点工程双峰寺水库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据承德市水利局局长李新华介绍,双峰寺水库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唯一规划建设的一座水库,总库容1.373亿立方米,调洪库容73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510万立方米,可控制流域面积达2303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城市供水,兼顾生态环境用水和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双峰寺水库的建设,是承德大兴水利工程,打造京津冀生态涵养功能区的一个缩影。”郑雪碧介绍,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6亿立方米,建起水库101座、塘坝325座,蓄水工程总库容4.1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向密云水库输水4.7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56.7%,向潘家口水库输水17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95%,被誉为“华北水塔”。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承德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繁荣生态文化、彰显生态文明,让群众分享到更多的“生态红利”。目前,正在实施优势生态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建起46个重点乡镇的板栗基地、24个重点乡镇的山楂基地、20万亩时令果蔬为主的观光采摘基地、110个重点乡镇的山杏基地等“绿色产业基地”,力争实现经济林总规模达1000万亩、农民人均3.8亩的目标。
迈向“绿富美”:实现绿色崛起的历史跨越
承德,一座充满魅力的绿色城市。来承德的人,不仅为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自然之美而陶醉,更为绿色产业、美丽乡村的人文之美而感叹。承德之美是因“绿”而起,并伴着绿色发展而更加精彩,更加洋溢着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让绿色铺就农民致富路,让绿色引领居民新生活,实现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这不只是发展观念问题,更是执政理念问题。”郑雪碧言语中透着自信。在承德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省级森林公园10个,森林资产总值2726亿元,产品与服务价值1550亿元,还形成了以山楂、山杏、板栗、刺槐、中草药、沙棘“六大”绿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每到万木吐绿、花开飘香的春季,进入兴隆县的“万亩山楂产业带”,簇簇山楂花绘织成花海,为连绵起伏的山坡罩上一层白纱,宛如一幅宁静悠远的卷画……山楂树成了承德农民的“摇钱树”。目前,全市已建成以兴隆、隆化、滦平和承德县24个重点乡镇30多万亩的山楂基地,拥有山楂果园300余处,覆盖140个村,已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山楂食品加工基地,彰显着生生不息的脉动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没有想到绿水青山这样吸引人,来我们这里避暑、游玩、采摘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现在我家的农家院,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客人,一年赚个十几万没问题。”兴隆县眼石村农民崔海永告诉我们,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很多旅行社、摄影协会每年都来,特别是每年的5月至10月是生意最火的时候,全村农家院的床位几乎天天爆满。
在承德,像眼石村这样搞乡村旅游的可不止这一个村。近年来,充分体现各县区的山水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的特色,大力发展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乡村旅游业,吸引着很多外地人到高山草原畅游、体验“生态文化”,到森林公园休闲、享受“天然氧吧”,到乡村体验民俗风情、感受“世外桃源”……目前,已建起旅游型乡镇72个、旅游型村182个,已建成采摘园、休闲农庄、农家乐3649处,从事乡村旅游农户5.5万家,年吸引游客349万人次。
建设京津水源涵养地,承德全民在行动。380万干部群众在3.9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自然规律践行着“绿色化”,不仅要产业强、生活好,更要生态美,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高春林 梁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