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持续发展 >> 正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农村持续发展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4.2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农村人口占46.27%,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韶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因

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是化肥的过量施用情况较严重。据统计,2013年我市农作物化肥施用量为(折纯)11.7万吨。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难以推动粮食增产,反而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破坏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同时由于化肥利用率低,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被土壤吸附,残留和溶于水中,通过雨水冲涮流入江河湖泊或下渗透到地下,将导致水体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人长期饮用容易引起多种疾病;此外化肥的使用容易导致土壤的重金属被农作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的循环,还可能间接危害人体健康。二是农药过多依赖并广泛使用情况严重。首先,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还出现了更加难以防治的抗药性害虫。其次,由于化学农药在作物体内残留并形成一定的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和动物体内,会造成人畜中毒或诱发各种疾病。再次,化学农药喷洒在农作物表面形成残留,经雨水冲刷流入江河,造成水体污染。三是化肥、农药的包装体大量丢弃对环境造成污染。化肥、农药的包装体主要是聚乙烯塑料和玻璃瓶,在自然条件下,塑料完全降解需100年!玻璃瓶完全降解需4000年!

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影响。据统计,我市农膜使用量达3000多吨,而且近几年用量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农膜大部分用后丢弃在田间地头,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铅、锡、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生态环境污染。

畜牧业快速发展造成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肉、蛋、奶等产品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我市畜禽产业的发展。各镇村相继兴建了一部分规模化养殖场,但大多农村畜禽养殖处于规模小、无序分散状况,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畜禽粪尿仍然直接排放。这些未经处理和利用的畜禽粪尿,通常直排河、湖导致水质下降,不仅对大气、地表水造成恶臭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禽畜养殖业是个微利行业,禽畜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据调查,通常一个万头养猪场,按标准化的粪便处理模式,设施建设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每年的运转费用至少需要25万元,仅运转费用就相当于养殖场全年利润的20%至30%,依靠养殖企业自身难以承担;二是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滞后,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力度不够。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民生活的富裕,农村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成分也越来越复杂。过去农村的生活垃圾主要以菜叶、尘土、纸张等易分解的成分为主。近年来,农村的生活垃圾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塑料及塑料制品(包括食品袋、塑料袋等)占相当大分量,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迅速增加。目前在农村,有效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还没有建立,垃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随处倾倒或焚烧的现象比较普遍。垃圾的堆放不仅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和土地,产生的氨、硫化物、酸性有机污染物、碱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还会造成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农村资源无序开发严重造成生态环境的影响。一些乡镇、农村由于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严重。主要原因:一是采取包山形式乱伐树木、破坏植被;二是河流采沙导致河道淤塞,沙滩及湿地被破坏;三是无规划乱占耕地建粘土砖瓦窑,严重破坏土地资源;四是围湖围堰,在河道泄洪区植树等行为严重改变现有生态面貌;五是偷采滥挖矿产资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导致当前我市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五个方面。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我市矿产和森林资源丰富,加之地方经济实力有限,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农村成为污染治理的盲点和死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繁重。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农村环保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机制体系尚未完全理顺,相关部门之间联系和沟通还不够,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

对农民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财力、条件的限制,我市环保宣传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宣传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的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时有发生。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一是通过全方位、大力度、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使农民意识到各类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使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有组织地进行教育,引导农民掌握生态农业技术,自觉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经济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禁止使用高度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二是改变传统的大量播撒化肥的习惯,三是发展无公害生产,四是积极发展清洁养殖。

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各县(市、区)要合理利用生态功能区考核补偿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补偿资金投入到改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和推广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垃圾回收工作。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推进力度。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住建、环卫、环保、农林、林业、园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需要从宏观、战略上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做出科学的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农业农村环保综合协调机制,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理顺各级各部门工作关系。一是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二是要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三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

强化政府主导,统筹农村环境规划。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树立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我市作为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旅游区工作,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以农村环境规划为前提,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落实好环境规划,开展好新农村居住示范点建设。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突出以饮用水源保护、农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等为重点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管理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