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扶贫攻坚战 脱贫致富奔小康
来源:榆林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3.27
习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陕西的工作很有起色,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群众生活改善明显,生态建设富有成效,城乡面貌有较大变化,教育实践活动搞得很扎实,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同时希望陕西抓住难得历史机遇,锐意改革创新,拓展发展思路,把陕西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陕西的高度重视、对家乡人民的亲切关怀,令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讲话中多次提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他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这一系列亲切关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增添了强大动力。
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清醒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清醒认识县域内山大沟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清涧县总人口22.7万人、收入在2500元以下人口就有4.82万人等县情实际,把总书记的“五个扎实”重要指示作为加快建设“四个清涧”、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指路航灯,抢抓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优先向老区安排,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优先向老区引导,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老区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需要,以及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新27条”,榆林市实施振兴南部战略,并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政策历史性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精准发力、攻坚克难,集中精力加快实施“六个一百”工程(即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完成100万亩经济林建设,畜禽饲养量达到100万只,组建100户成长型民营企业,建成年产10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100万吨天然气液化项目),力争通过3至5年的打拼,实现“1331”目标,即GDP100亿元,财税收入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总书记指出:用好革命老区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就清涧而言,发展现代农业、红枣、畜牧和文化旅游产业,是清涧的比较优势。一是做精以绿色生态为方向的现代农业。向土地要效益,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做好做精双庙河、石咀驿、高杰村、乐堂堡等14个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提高种粮比较效益,确保农民种粮不吃亏、得实惠、有奔头。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集约发展,注重扶持发展经济林,每年新栽核桃和苹果4万亩,确保全县经济林面积达到100万亩。坚持红枣主导产业地位不动摇,鼓励企业和种植大户积极“流转枣林”,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每年改造低产园5万亩,着力打造黄河、无定河两条低产枣园改造带,大力发展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林下种植养殖业,切实提升红枣产业化程度。二是做大以“农牧互补”为理念的畜牧产业。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小群体、大规模”特色养殖基地,力争每年新增羊子6万只、生猪4万头、禽类7万只、奶牛1000头,确保牛羊猪和禽类饲养量达到100万只。三是做强以生态人文为依托的旅游产业。立足“中国红枣之乡”和《沁园春·雪》诞生地两大品牌优势,加快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开发,通过政府投资、民间资本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快打造北国风光景区、黄河太极湾旅游景区、笔架山生态公园、路遥作品实景园等景区,不断做优做精东西两条旅游线路,力争融入延安革命圣地红色旅游圈。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总书记指出:抓住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发挥革命老区后发优势,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方面。我们坚持“一年补短板、二年大提升、三年变宜居”思路,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把清涧建设成全市最宜居县城。重点抓好15.3公里210国道县城过境线工程,确保2016年建成通车,有效解决210国道清涧段事故频发现状;全面完成沿黄路二期19.8公里路面工程,确保7月底全线竣工通车;着力做好绥延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全力抓好引黄供水工程,争取7月份开工建设,2016年底建成通水;全力实施好秀延河治理工程,该工程投资1.2亿元,分三期治理,打造集防洪排涝、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河道,彻底解决河道脏乱差现象;加快推进集图书馆、会议中心、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为一体的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建设,彰显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建筑;建成投用中心停车场和东沟农贸市场,有效缓解城区停车难、市场乱的问题;加大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力度,尽快形成方便畅通、文明有序、宜居宜业城市新风貌。
扎实推进扶贫工程,确保群众奔小康不掉队 总书记指出: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我们将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遵循“项目整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全力实施六项扶贫工程,力争每年脱贫8000人。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程,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捆绑投入,加快重点村水电路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以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为重点,实施1500户、5250人扶贫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实施信贷扶贫工程,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覆盖和带动贫困村124个;实施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每年安排扶贫资金100万元,通过“雨露计划”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户创业就业能力;实施贫困户生产发展工程,每年县财政安排200万元,支持贫困户通过建棚、建园、建圈以及购买种苗(畜)等发展致富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在中央部委赴陕定点扶贫、省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和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帮扶124个低收入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会扶贫领域,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水平,有效增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织牢保障民生安全网,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总书记指出:要把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老区城乡居民全覆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四制”改革工作,通过人才振兴计划引进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过硬的优秀教师,合理拉开教职工收入差距,切实增强学校内生动力,坚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改革,加快实施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完善提升“幸福院”的服务功能,以提高入住率为前提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每年新建公租房100套、廉租房15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00户、农村危房改造500户。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全面落实粮食补贴、农村低保、残疾人救助等各项惠民政策,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大病统筹、社会保险等“一站式”服务体系,确保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清醒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清醒认识县域内山大沟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清涧县总人口22.7万人、收入在2500元以下人口就有4.82万人等县情实际,把总书记的“五个扎实”重要指示作为加快建设“四个清涧”、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指路航灯,抢抓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优先向老区安排,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优先向老区引导,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老区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需要,以及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新27条”,榆林市实施振兴南部战略,并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政策历史性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精准发力、攻坚克难,集中精力加快实施“六个一百”工程(即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完成100万亩经济林建设,畜禽饲养量达到100万只,组建100户成长型民营企业,建成年产10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基地、100万吨天然气液化项目),力争通过3至5年的打拼,实现“1331”目标,即GDP100亿元,财税收入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总书记指出:用好革命老区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就清涧而言,发展现代农业、红枣、畜牧和文化旅游产业,是清涧的比较优势。一是做精以绿色生态为方向的现代农业。向土地要效益,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做好做精双庙河、石咀驿、高杰村、乐堂堡等14个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提高种粮比较效益,确保农民种粮不吃亏、得实惠、有奔头。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集约发展,注重扶持发展经济林,每年新栽核桃和苹果4万亩,确保全县经济林面积达到100万亩。坚持红枣主导产业地位不动摇,鼓励企业和种植大户积极“流转枣林”,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每年改造低产园5万亩,着力打造黄河、无定河两条低产枣园改造带,大力发展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林下种植养殖业,切实提升红枣产业化程度。二是做大以“农牧互补”为理念的畜牧产业。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小群体、大规模”特色养殖基地,力争每年新增羊子6万只、生猪4万头、禽类7万只、奶牛1000头,确保牛羊猪和禽类饲养量达到100万只。三是做强以生态人文为依托的旅游产业。立足“中国红枣之乡”和《沁园春·雪》诞生地两大品牌优势,加快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开发,通过政府投资、民间资本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快打造北国风光景区、黄河太极湾旅游景区、笔架山生态公园、路遥作品实景园等景区,不断做优做精东西两条旅游线路,力争融入延安革命圣地红色旅游圈。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总书记指出:抓住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发挥革命老区后发优势,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方面。我们坚持“一年补短板、二年大提升、三年变宜居”思路,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把清涧建设成全市最宜居县城。重点抓好15.3公里210国道县城过境线工程,确保2016年建成通车,有效解决210国道清涧段事故频发现状;全面完成沿黄路二期19.8公里路面工程,确保7月底全线竣工通车;着力做好绥延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全力抓好引黄供水工程,争取7月份开工建设,2016年底建成通水;全力实施好秀延河治理工程,该工程投资1.2亿元,分三期治理,打造集防洪排涝、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河道,彻底解决河道脏乱差现象;加快推进集图书馆、会议中心、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为一体的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建设,彰显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建筑;建成投用中心停车场和东沟农贸市场,有效缓解城区停车难、市场乱的问题;加大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力度,尽快形成方便畅通、文明有序、宜居宜业城市新风貌。
扎实推进扶贫工程,确保群众奔小康不掉队 总书记指出: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我们将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遵循“项目整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全力实施六项扶贫工程,力争每年脱贫8000人。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程,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捆绑投入,加快重点村水电路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以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为重点,实施1500户、5250人扶贫移民搬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实施信贷扶贫工程,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覆盖和带动贫困村124个;实施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每年安排扶贫资金100万元,通过“雨露计划”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户创业就业能力;实施贫困户生产发展工程,每年县财政安排200万元,支持贫困户通过建棚、建园、建圈以及购买种苗(畜)等发展致富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在中央部委赴陕定点扶贫、省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和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帮扶124个低收入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会扶贫领域,不断提升扶贫开发水平,有效增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织牢保障民生安全网,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总书记指出:要把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老区城乡居民全覆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推进中小学“四制”改革工作,通过人才振兴计划引进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过硬的优秀教师,合理拉开教职工收入差距,切实增强学校内生动力,坚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改革,加快实施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完善提升“幸福院”的服务功能,以提高入住率为前提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每年新建公租房100套、廉租房15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00户、农村危房改造500户。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全面落实粮食补贴、农村低保、残疾人救助等各项惠民政策,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大病统筹、社会保险等“一站式”服务体系,确保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