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健康 >> 正文

释放高原特色农业生态“健康红利”

来源:曲靖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3.26

    市农业局围绕生态立市,以改善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新模式,治理已产生的存量污染,严格控制增量产生的污染,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常态化,将农膜、化肥、农药、畜禽粪污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解决在农业生产生活单元内部,把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提升寓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

    在宣威市板桥街道旱粮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已随处可见,整地理墒、浇水施肥,处处呈现出一幅幅充满生机的春耕备耕场面。今年57岁的刘庆光,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种地好手,他一边指挥着人整地,一边清除地里的残膜。“地里的残膜如果不清除,就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残膜盖在种子上,种子就不能发芽了。”刘庆光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大多使用厚度0.008mm以下的地膜,由于地膜较薄,因此无法回收、难以揭膜,每年都要花费许多人力和时间来清除残膜,但大部分膜都破碎残留于耕作层。

    记者在农业部门了解到,由于薄膜残留后易让土壤结构造成板结,不利于根系吸收土壤养分,如果残膜积累太多,还会造成粮食严重减产。考虑到各种因素,从今年起,规定只可以使用0.01mm以上厚度的地膜,这将改变过去无法完整揭膜导致残膜满天飞、满地卷的情况。虽然使用0.01mm厚的地膜,每亩的成本将会增加35—40元,但刘庆光以及村民们都觉得值得,因为这样不仅方便他们清除残膜,节约了体力和时间,还减少了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据悉,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所特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使得农业面源污染表现出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和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量化和控制难度大等特点,已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经调查分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村畜禽养殖排污、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流失和农作物秸秆腐解等渠道。

    曲靖是农业大市,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来,全市坚持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抓手,推广粮经畜牧增产增效技术,地膜、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幅提升了土地产出率,有力地支撑了粮食持续增产、经作持续增效,畜禽规模养殖促进了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提升了畜牧产能。但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地膜、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日趋严峻,不仅加重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同时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影响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薄膜、农药、化肥的使用对提高农产品产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化肥、农药的滥用不仅造成植物毒素残留过高,影响食品安全,同时污染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宣威市农业局副局长朱永华接受采访时说,化肥、农药、残膜、畜禽粪污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会导致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高分子化合物集聚、有害微生物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威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消除的不仅是对环境的威胁,更是对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形成的隐患。

    据朱永华介绍,针对薄膜污染,今年政府就要求所有的农用膜必须使用厚度在0.01mm以上的薄膜,便于揭膜;发动农户把残膜回收利用,政府拨出专款,对生产、利用废弃薄膜的企业进行补助,循环利用。

    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不同作物需要不同的养分,但以前大部分农户对所有作物都使用同一种化肥,这样不仅造成了化肥的浪费,也会对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市农业局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目前共推广测土配方专用肥600万亩、绿肥翻压还田样板35万亩,带动种植绿肥170万亩,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325万亩。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使用农药技术,推广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推进300万亩农作物统防统治。同时,引导农民改进耕作方式,推广轮茬、间(套)作技术,通过植物对土壤营养成分的自身调节,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利用作物间病虫害相互抑制的特点,科学地搭配间(套)作植物品种和比例,减少农药使用,营造植物系统内部的生态平衡,提高农业产量、减少植物病虫害。农业部门还在全市推进农村畜禽清洁养殖,规范3000余个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

    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应用环保型清洁生产技术,开展残膜回收、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秸秆还田、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是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秀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可以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也是促进土地等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斌接受采访时表示,市农业局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转型升级,把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遵循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治理残膜、化肥、农药、畜禽粪污造成的污染,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贯穿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充分释放高原特色农业生态“健康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