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将军女儿耿莹:执着守望中国文化-让历史永不褪色

来源:焦点中国网 作者: 时间:2011.03.2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华夏文明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自信、包容、刚柔并济、胸怀浩瀚的品质,使多个民族和谐相融,历经数千年演绎着知性‘人生’。”谈到中国文化时,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女士说得真切激动。

    任重道远——这是耿莹女士对中国文化遗产现状的一句话总结。作为著名外交家耿飙之女,离开部队工作岗位的耿莹,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宣传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走进她的办公室,立刻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文化氛围。与这位年近七旬的女性相对而坐,畅谈军旅人生。从摇篮之中走过战争的耿莹,对军人与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

    留住最美的历史

    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社会习俗、传统节日、山河风貌、名胜古迹、礼仪情操、工艺服饰等等,有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景泰蓝工艺……截至2007年6月,我国已有35处名胜古迹与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谈到我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耿莹无法掩饰她的激动之情,同时也提出了她的担忧。

    由于保护不力、开发过度,中国部分文化遗产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人文古迹、传统文化因为各种原因遭受了严重的损伤,比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现在只剩下2500公里;锁阳城、龙门石窟等宝贵的人文景观,其奇妙的构造形态无不令世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用于这些超凡艺术建筑的雕刻工艺业已失传。如今在敦煌前流连忘返的游客与专家,都清楚地看到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正在经受风雨的侵蚀,如不加以科学、完善的保护,完全有可能风化甚至消失。

    怀着对文化遗产珍惜与保护之情,近年来耿莹与多位同仁一起,奔赴全国各地考察文化遗产情况。他们组织了与德国特里尔文化遗产保护团体的交流会,希望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找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办法。《中华遗产》杂志就是耿莹极力支持和推荐的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杂志,该刊为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奏响保护强音

    耿莹青年时期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艺术的感染。她37岁时开始专攻国画,创作了《听琴》、《文姬归汉图》、《游园惊梦》等作品,并入选全国美展。她与母亲及甘肃庆阳旅游局一起策划,将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庆阳香包”刺绣工艺品在北京的双年会展上推出,使这项民族艺术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弘扬;她在贵州关岭县发现裸露的三叠纪、白垩纪地层以及一个完整的27米长的鱼龙化石,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后得到有效保护;在推进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功建立上,耿莹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去年5月,耿莹的母亲赵兰香携全家回甘肃庆阳老家探亲,看到家乡还有一些孩子因为贫困上不起学,全家人毅然决定将耿飚及家人珍藏和收集的字画拍卖,所得资金350万元已投入“赵兰香庆阳女童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女童完成学业。回忆这桩往事,耿莹感慨万分。国家正在发展与强大之中,许多贫困地区需要人们伸出友爱之手,许多被人遗忘的文化遗迹需要人们时时尽到保护的责任。在父辈的影响下,耿莹将她的民族情怀洒落在每个需要的角落,借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这个平台,让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呼声渐渐成为社会共识。

 
   让历史永不褪色

    在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耿莹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政府的支持、全社会的关注、大量财力物力的投入,是保护现有文化遗产的迫切之需。她认为,需要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使流失到海外的文化遗产回归祖国[FS:PAGE],同时,要强化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她说,中国文化遗产遍及祖国各地,保护好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谈到眼下保护文化遗产要做的工作,耿莹滔滔不绝:“要尽最大可能抢救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拍摄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举办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政府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项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的、动态的、立体的、原生态的保护。”

    耿莹下一步将参与组织进行“文化遗产万里行”、“遗产标识系统工程”、“瓜州县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东亚传统造纸工艺与纸张修复工艺项目”等多项主题活动。这些活动都坚守一个主旨,就是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行为,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让大家从被动到主动,从意识到行为,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每个中国人必须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