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新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天山网 作者: 时间:2015.03.17

  亚心网讯 (记者吴美漩报道)“我们的节日—春节(新年)习俗网络展播”、《红红火火新疆梦—山东民间木版年画展》、“迎新春”传统技艺展、“大家动手做年画·博物馆里过新年”社会教育活动……从小年到元宵节,“第二届天山南北贺新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系列活动,惊艳了众人的眼球,直至3月5日,系列活动的最后一项—“庆元宵猜灯谜”活动落幕,很多观众都难以忘记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带给自己的快乐。

  天山南北,线上线下“非遗热”经过半年多时间筹备,2月11日,系列活动的第一项“迎新春”传统技艺展在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亮相,现场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剪纸、面人、糖人、泥塑、哈萨克族刺绣、锡伯族刺绣等12个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令观众啧啧称奇,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学习。尤其是一些孩子,他们把非遗项目传承人团团围住,兴奋地学起了剪纸、转糖人,让非遗项目传承人也十分惊喜。

  非遗项目传承人罗刚说:“这个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让很多观众近距离接触中华民族悠久的习俗,让春节文化得以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自治区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王洁说,系列活动开展期间,有的地州市还将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当地的乡镇,使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活动还首次开通网络平台,观众不论身在何方,只需轻点鼠标即可一览各民族迎接春天的风俗习惯。

  2月12日,阿勒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布尔津县举办了“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近百人在现场亲历了哈萨克族毡制品制作、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皮革制品制作等非遗项目。

  2月11日到3月5日,天山网、亚心网“我们的节日—春节(新年)习俗网络展播”中,蒙古族、满族、锡伯族等各民族的春节习俗展引来高点击量。网友韩宇杰就感动于亚心网《巴里坤汉族年俗》的纪录片,他告诉记者,巴里坤的汉族年俗汇聚了汉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又融合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真是独具特色,让人大开眼界。

  观众参与,相约优秀民俗文化2月20日到22日,自治区博物馆《红红火火新疆梦—山东民间木版年画展》展厅内,上演了动人的一幕幕,3天时间里,150余名观众参与“大家动手做年画·博物馆里过新年”的社会教育活动。活动期间,他们或是欣赏年画的制作工艺,或是亲自体验动手制作,其乐融融。

  观众张思茹就是其中一位,只见她和家人为刻好年画的木版涂上红色颜料,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纸端正地放在木版上,再用板刷将纸的背面细细铺展,不一会儿,一张巴掌大的羊年年画就呈现在他们手里。

  拿着自己动手做的年画,张思茹喜滋滋地说:“一张普通的纸,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制作,一个栩栩如生的喜庆形象便跃然眼前,这其中的奇妙是说不尽的,希望这样优秀的民俗文化能够更长久地与民同在。”

  3月5日,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举办的“庆元宵猜灯谜”活动准备了2000余条灯谜,让前来猜谜的近200名观众陶醉其中,花一上午的时间悉心感受。

  观众耿先各说:“民俗文化是一张名片,深藏着自然、历史和人文方面的信息,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多举办,能与观众的距离再近一些,这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第二届天山南北贺新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系列活动的85项活动已经全部落幕,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春节期间,150万各族群众通过这些活动,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参与了新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