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花鼓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03.17

    中新社安徽蚌埠3月17日电 题:“东方芭蕾”花鼓灯 草根艺术走向世界
 
    还未走进安徽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就听见了喧闹的花鼓灯歌声,淳朴浑厚,声声入耳。
 
    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该村探访花鼓灯的表演艺术。记者看到练习场地上,几位老艺人正在教孩子们排练戏目,翻跟头、打耍、舞扇等等,孩子们练得有模有样。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华薪传奖获得者石春彩告诉记者,村里年轻人都在全国各地演出,培养花鼓灯后人的任务就落到他们这群老人身上。为了“薪火相传”,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免费到学校教孩子们学习花鼓灯技艺。
 
    石春彩今年66岁,出生于花鼓灯发祥地之一、有花鼓灯“灯窝子”之称的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自小拜著名花鼓灯艺术家“小红鞋”杨在先为师,完好地继承了杨在先的艺术风格,舞蹈粗犷泼辣,热情奔放,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同时,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巧妙地将“小白鞋”郑九如和“小红鞋”杨在先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融汇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灯歌演唱形式。
 
    石春彩回忆,1962年他开始接触花鼓灯。“起初我们的表演形式很单一,为了生活,冬天四处演出讨饭。春天回到家乡时,已练就一身‘本领’,村里看我们都能唱能跳,就给我们做了一套很简陋的衣服,上面印上‘少年花鼓灯’几个字。”自此石春彩便走上了花鼓灯演艺之路。
 
    2013年10月石春彩受美国夏威夷州政府邀请,参加在夏威夷举办的第七届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并一举获得金奖。受夏威夷马利诺中学(Maryknoll School)邀请,还参加了该校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向马利诺中学赠送了花鼓灯锣鼓等乐器,让更多的外国友人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花鼓灯是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最迟产生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淮河中游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20多个县、市。周恩来总理曾把花鼓灯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会长芮淑敏说,蚌埠花鼓灯融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和经济文化,存储了淮河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变化的记忆,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作为中国汉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作,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占有独特地位。”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介绍称,蚌埠地区的花鼓灯表演已经从自娱自乐、即兴表演上升到了专业性、职业化表演中。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2013年,花鼓灯特色文化建设入选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标志着花鼓灯保护与传承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据了解,今年以蚌埠为主体,花鼓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启动,这将让世界更加了解花鼓灯这种含有泥土气息的“东方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