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来源:华商晨报 作者: 时间:2015.03.16

——挖掘沈阳的“里子”,做成沈阳的“面子”

新闻背景

3月9日,省文化厅向社会公示了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共58项。其中包括了由沈阳市申报的刻瓷、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沈阳满族堆绫技艺和华山正骨诊疗技法等四项。

沈阳市从2005年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5月2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沈阳的谭振山民间故事、东北大鼓等非遗项目。2007年成立的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更是让沈阳的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前列。

从2005年沈阳启动非遗保护工作到今年,已经整整十年。从不知道非遗为何物,到如今沈阳市共有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36个省级非遗项目,市级非遗项目达到125项,区级非遗项目238个,涵盖非遗全部10大类别。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9名,其中国家级7名,省级27名。那么这个曾经不为人知但却凝结了一辈辈人智慧与精神的文化领域,目前保护情况如何?

穆凯在表演相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2年8月14日,九城联展活动,胡魁章笔庄的制作现场吸引了大批观众■资料图片

3月的沈阳,早春阳光明媚。青年相声演员穆凯的脸上,挂着跟早春一样的笑容。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阳相声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穆凯知道沈阳相声这些年曾有多艰难:没有舞台表演,相声茶馆屡试屡败,后继无人,没有市场。

然而,坚持的人总会迎来希望。沈阳相声跟沈阳大多非遗项目一样,在这个时代中,克服自身困境,慢慢寻找出路。

“非遗”带来的活力:沈阳人知道了本地相声

令穆凯不能忘怀的是2010年的10月,沈阳市开始推出艺术惠民演出,周末的时候穆凯会跟沈阳曲艺团里另五名相声演员一起,在沈阳市文化宫撑起一场免费的相声专场演出,台下给予掌声的都是爷爷奶奶辈的观众。

那时候的穆凯满意也无奈,满意于毕竟有了一个演出的舞台,无奈于沈阳相声尴尬的现状。

“沈阳相声有近百年历史,1921年北京相声艺人冯昆志一家来到东北,其子冯振声先后收徒杨海荃、常福荃、祝景荃,并与他的儿子冯大荃合称‘四大荃’,逐渐形成适应东北观众欣赏品位的沈阳相声,东北口音火暴脆快,内容针砭时弊,当年同北京相声、天津相声三足鼎立。”

提起沈阳相声的历史,穆凯如数家珍。2006年开始,他着手整理和收集资料,逐级申报沈阳相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经省政府公布,沈阳相声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声表演艺术家杨振华和金炳昶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受北京、天津渐渐复苏剧场相声和茶馆相声的启发,2010年穆凯跟朋友合作,张罗办个曲艺茶馆,每周六演出一次,20元一位茶位费,表演者是辽沈地区曲艺作家郝赫老师。“郝老师分文不取,我自己有时候也说相声,整个过程我们一分钱没赚,都往里搭钱。我就想看看能不能培养出一些固定的观众群体,慢慢培养出沈阳的相声市场。”穆凯说,可惜那年“十一”,曲艺茶馆以每场20多人的平均客流量不得不黯然收场。沈阳相声的市场,终是没有波澜。

“客观讲,刚成为非遗项目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是从今天回头去看,转机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穆凯坦言:“之前没什么人关注过沈阳相声,从申报非遗项目开始,陆续有媒体报道我们,经过网络传播后沈阳人开始知道,不用去北京天津,沈阳还有相声这个艺术门类。有了固定的艺术惠民演出后,又开始有年轻人特意来到后台找我,说想跟我学相声。”

那个时刻,穆凯难掩自己的惊讶,然而后来发生的各种转变,带给他的已经是惊喜——跟穆凯学相声的年轻人开始自己组团登台演出、有大学成立了相声社团邀请他去授课、有社区开辟了曲艺场所、而计划开相声茶馆的消息也层出不穷。

变化就在这两年发生,市场似乎有了松动的迹象,同时沈阳曲艺团中的专业相声演员也达到了9人,经过这几年惠民演出的锻炼,每人能表演约十个节目。

胡魁章制笔工艺,“非遗”中重新焕发生机的样本

沈阳相声走过的路径,似乎印证着很多非遗项目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