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持续发展 >> 正文

兴宾区“生态乡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纪实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3.16

    村中巷道水泥化、池塘园林化、树木风景化,再加上村外产业水果化,兴宾区桥巩镇六村“生态乡村”建设实现了“四个现代化”。

    这个有着200多户人家的村屯,追求美,舍得出钱为村屯“美容”。2013年以来,通过村民出资和上级支持的方式,全村累计投入300多万元,“清洁乡村”升级到“生态乡村”:1000多米的道路、巷道全部硬化,村中一个面积10亩的池塘砌墙美化,池中种植观赏荷花,岸边绿树婆娑。各家各户的牛、鸭也按照村规民约不到池塘戏水而是在家中“洗澡”;综合楼、篮球场、文艺舞台等公共文化场所一应俱全,群众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但村民并不满足于此。今年,大家又在村边规模种植了630亩茂谷柑,憧憬着三四年后亩产收入达到三四万元。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生态乡村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游子“回巢”。20年前从村里到来宾市区打拼的覃胜、覃友、陆玉友等人回乡种果、准备建楼房。陆玉友说,回来是因为“‘生态乡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产业发展充满机遇”。

    “2015年,兴宾区按照‘一轴三片区三沿线’(一轴是桂海高速公路;三片区指凤凰、大湾北片示范片区,桥巩、城厢、良江中片示范片区,小平阳、五山、陶邓南片示范片区;三沿线是沿河、沿江、沿路)的重点区域建设发展规划思路,重点打造生态旅游区和产业结构示范园,建设民族文化和田园观光示范区。建设桥巩镇六村、陶邓乡黄绿村、小平阳镇南阳村、凤凰镇长福村等25个‘生态乡村’建设示范点。”近日,兴宾区委书记韦平在全区召开的产业结构调整暨“生态乡村”建设现场会上向广大领导干部描绘了建设“生态乡村”的美好蓝图,“利用5年时间,调整20万亩土地种植优质水果,把产业发展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兴宾区舍得下本钱投入项目。去年年底以来,兴宾区按照实施“百村增绿、百河整治、百路通达、百场巡讲”的要求,大举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一是安排881万元、村屯集资300多万元共1181万元,确保全年活动正常开展,形成新常态。

    二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4634.6万元重点配套放在“生态乡村”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三是通过向上争取和地方自筹的方式,以示范村为核心,新增建设196千米道路覆盖17个乡(镇)46个自然屯,建设83个饮水安全工程涉及人口近8万人,打造80~100个村屯绿化示范点,建设20个生态休闲场所。

    四是安排1000万元农业综合奖扶产业项目,重点照顾“生态乡村”示范点规模发展。

    五是以开展“三万三进”春季集中大行动为契机,组织、宣传、农业、林业、卫生、水利、计生、妇联、教育等部门“抱团”进驻示范点,对项目进行集中“打包”,累计在25个示范村种植各种苗木1200多棵、清淤水利渠道4.5千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国学民居画廊为示范点锦上添花,发动群众新增水果种植面积5.6万亩,产业发展和“生态乡村”建设形成了“相得益彰,比翼双飞”的局面,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村村出特色、屯屯有亮点的目标,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前,兴宾区继续实施“百万亩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项目”处理模式,蔬菜、水稻示范基地普及推广频振式生物杀虫灯、黄板物理防治等技术,田间地头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越来越少;规模化生猪、肉牛、旱鸭、肉鸡等禽畜“离村出走”,到荒山“偏安一隅”,实现人畜分离;备受群众诟病的速生桉不再出现在农保地里,连在荒山种植也“遇冷”;水利部门对水库养殖投放料有了严格规定,水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莫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