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健康 >> 正文

保护生态 不再“吃亏”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作者: 时间:2015.03.03

  过去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现在这话得变成“靠山护山靠水护水”了。为了保护环境,邻近自然保护区的地方就要少上项目、少搞建设,经济发展就会缓慢,居民收入也要受影响。那么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这一对矛盾有没有协调的好方法呢?

  苏州市临湖镇陆舍村的查女士最近心情不错,家里的污水管网前一段时间终于修完了。过去的生活污水要靠人力抬很远倒进化粪池,现在地下管网连通后,污水在家就直接处理掉了。

  查女士告诉记者,污水管网家家都有,全都是村里用生态补偿款修的,自己一分钱都没花。不仅家里的下水道改了,村里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砂石路铺上了水泥地面,公共卫生也开始专人清扫,就连垃圾遍布的环村小河现在也是清澈干净。

  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往的陆舍村在太湖周边一直以脏乱差、经济薄弱出名。过去苏州为了保护太湖环境,把沿太湖一公里内的村落划入环境保护区,不允许发展三产。虽然环境被保护了,也限制了村子的经济发展。多年下来,离太湖远一点的村子依靠开发房地产或建设工厂早早就富了, 虽然环境难免受到了一些破坏,但村民实打实得到了实惠。而陆舍村因为要保护环境,经济落后得每年的村级收入只有几十万,村民们对此都很有意见。

  一方面要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单靠陆舍村自己来解决多少有些困难,而这一切从2010年开始发生了变化。2010年,苏州开始启动生态补偿机制,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由政府统筹,让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向因保护环境而牺牲发展的地区做出经济补偿。陆舍村属于生态湿地保护区内的村庄,按照苏州颁布的生态补偿标准,每年能拿到100多万的经济补偿款。这笔钱到了村里,将用于村里的公共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以及对低收入农户给予适当补贴。

  李静芳是生态补偿开展以后最早受益的一批村民,她用自己家的房子开了一间农家乐,七八十平米的饭馆加上几间客房全家人一起忙活。自从村里的环境越建越好,来太湖旅游的人也愿意在村里住上一两天,李静芳的农家乐可比过去种庄稼赚钱多了。

  按照苏州的环境保护计划,生态补偿已经从太湖保护区,辐射到水稻、园艺、林地、水产等多个方面,总面积达四百多万亩。根据种类不同,获得的经济补偿金从60万到140万各不相同。据了解,截至2014年底,苏州在生态补偿款上的总投入就超过53亿元。

  为了深化环境保护力度,2013年年初,苏州市人大已经明确提出把生态补偿“四个100万亩”列入立法计划,将出台法律保护条例保持生态补偿政策的延续性。

  生态补偿制度,既满足了大局需要,又兼顾了全体利益,既推动了经济发展,又促进了社会公平。特别是把生态补偿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更让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了长久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