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低碳节能 >> 正文

上海积极打造多元、低碳、舒适绿色交通模式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5.02.11

  在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中,交通无疑是城市的大动脉,综合交通网络是城市生命力的基础保障。究竟上海的城市交通应驶向何方?在最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记者获得了明确的答案:“公交优先”、“多层次网络”、“新能源车”、“慢行交通”、“低碳出行”等充满绿色环保气息的关键词频频出现,将构成上海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主基调。积极打造多元、舒适的绿色交通模式成为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发展战略

  最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公交优先道建设,力争形成500公里规模,内环线内公共交通站点300米半径全覆盖,内外环间、新城、新市镇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半径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100%。采取现代有轨电车、快速公交等多种方式,形成基于路权优先的公共汽(电)车骨干线网。

  公交优先战略的实质是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在保障道路畅通的同时,还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014年10月,两条有轨电车示范线在松江开工。在现代城市交通发展体系中,有轨电车作为中运量交通工具的代表,它的作用不可小觑。外观夺目、运量大、节能和噪声低,这些都是有轨电车的优点,尤其是路权的优势尤为明显。根据测算,有轨电车的平均时速可达30公里~40公里,接近地铁,远超时速为20公里~25公里的普通地面公交。这并非单纯因为有轨电车的车辆技术先进、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有轨电车的路权能得到有效保障,毕竟有轨电车专用道设在马路中间。

  而对于普通公交车,根据上海城市的特色,市中心路网密度非常大,每隔两三百米,车辆可能就要转弯,在马路中间运营面临较大挑战。因此,中心城区要推广新型公交专用道的话,需要同步开展线网调整,优先满足骨干公交线路的使用。

  “公交优先”不是封闭的概念,它与路权保障、线网走向、站点设置等都分不开。公交站点设在哪里,牵涉到道路交通的组织、地面客流的组织,还有与轨道交通站点的关系,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据悉,近年来,上海已对大量路面公交站点作了优化。

  此外,公交车的信息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近期出现在上海街头的公交电子信息站牌,能显示下一班车的到站时间。未来,还将纳入城市突发事件预警等信息。

  建设轨道交通降低机动车使用率

  在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中,从运载能力、运输效率、节能环保等方面来看,轨道交通无疑是交通运输中的最佳载体,发展清洁环保的地铁轨道交通势所必然。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地铁全网14线337座车站共计运送乘客超过千万人次,再度刷新单日最高客流纪录。地铁作为上海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市民出行特别是在高峰时段出行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有效降低了汽车的使用率,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对上海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可谓“功不可没”。

  截至2013年底,随着12号线、16号线的开通,上海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567公里,单就地铁规模而言已是世界第一。目前,上海中心城(外环线以内)42%的家庭和53%的就业岗位可在10分钟内步行至最近的轨道交通站点。根据规划,至2020年,上海市将形成18条线路、500余座车站的轨交网络。

  最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形成800公里以上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但轨道交通不仅包括地铁,也包括市郊铁路和常规的区域铁路。2012年开通的金山铁路,全程54.6公里,是中国第一条城市市郊快速铁路。金山铁路去年日均客流1.7万人次,2014年上半年已升至1.9万人次,不仅方便金山居民到市区上班,也带动了周末赴金山旅游的热潮。

  根据2040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新城、新市镇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以轨道快线(如金山支线)、中运量系统(如有轨电车)为主体,进一步丰富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层次、增大网络规模。

  轨道快线主要采用既有普速铁路(老沪宁、沪杭线)改造或新建线路的方式,重点加强上海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以及上海都市区范围内20万人口以上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将使城镇之间的出行更加快速、便捷。中运量系统重点服务新城、新市镇内部和环境优美的客流走廊,将使更多的市民享受到轨道交通提供的服务,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交通网络,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作用。

  轨道交通的辐射,将从中心城区拓展到全市境内,轨道抵达新城后,市民可继续换乘有轨电车、地面公交,或通过自行车和步行等慢行方式抵达目的地。

  大力推广发展新能源车

  最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对绿色发展战略提出明确要求: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排放水平。持续提高运输工具的排放标准,逐步淘汰高污染的运输工具。

  相比轨道交通乘客,小客车驾驶者是对拥堵感受最深的人群,而对于想要加入有车一族的人们来说,近来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秒杀”一张车牌太难了。为此,上海推广新能源车采取补贴加免费送牌照的方式,彰显了上海市推行新能源车的力度和发展绿色交通的决心。

  日前出台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明确规定,到2015年上海将推广应用1.3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外地品牌不低于30%;并计划到2015年新建各类充电桩6000个左右。

  2014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4年 9月,共计推广4246辆,其中外地品牌销量约2500辆,占比逾50%;私人用户3089辆,占比逾70%。

  目前,上海市已经建成充换电站24座、充电桩2100个左右,覆盖了公交、公司、高校、停车场、高速服务区等区域。

  在上海,新能源车发展态势良好,使流动源污染进一步下降,让城市交通变得更“绿”了。

  慢行交通空间让出行更舒适

  在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问题日益胶着的大城市,慢行交通体现出的低碳绿色等优越性,正越来越成为共识。最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提到,“绿色”的目标是全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比重不低于 80%,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50%。

  在上海市民的交通出行方式构成中,步行的比例大约在28%,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出行的比例大约在27%。记者了解到,上海的慢行交通有着非常好的基础。数据显示,中心城范围的慢行交通出行比重虽然逐年缓降,但2013年仍达到41%。

  在郊区新城,慢行交通出行仍是主体,根据上海第四次交通大调查,7个远郊新城的内部交通出行方式结构中,70%为慢行交通。

  那么,如何让人们愿意更多选择骑车或者步行呢?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对倡导绿色出行、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透露,上海将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推进建筑物之间的人行连廊和通道建设,构筑立体步行系统。不难想像,增加更多遮阳避雨的人行通道,自然会吸引更多人步行去搭车。

  对于如何改善全市1000多万存量自行车的出行环境,上海也已经有了详尽规划,重点包括:商业、办公、居住、交通、旅游等建筑物应严格按照标准配置自行车停车设施,鼓励自行车换乘公共交通,改善停车换乘便利度,并研究出台换乘停车优惠政策;有序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研究出台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的制式标准和服务;鼓励各区县围绕公园、绿地、林荫道路和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地建设方便市民健身和休闲出行的自行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