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路遇大熊猫的心动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2.10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家园。广袤静谧的林区,曾有过滥砍、偷猎,保护区与村民通过协议管护、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探索出了人与自然的共处方式。
起风了,竹林窸窣作响。
这里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严冬的静谧和寂寥,笼罩着广袤的林区。只有巡山队员的谈笑声,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生气。
巡山队成员,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保护区的村民。本世纪初,保护区和当地村民签订天然林有偿管护协议,村民巡林的制度延续至今。
协议管护,全民参与巡山护林
卧龙镇脚木山村村民刘兴中家负责管护的天然林有5公顷左右,而这只是卧龙自然保护区承包给村民管护的天然林中很小的一部分。
“保护区人手少,要护好这片林,必须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是“协议管护”的发起者,在他看来,保护区居民近5000人,祖祖辈辈住在这一带的崇山峻岭间,对森林有着很深的感情,是护林工作“靠得住的力量”。
近年来,保护区与村民每年签订1600多份管护协议,根据家庭劳动力数量、管护地段植被和管护难易程度等情况,逐户落实承包管护地段,划定承包管护面积并确定管护金额。保护区占地近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左右,其中近2.75万公顷天然林以协议管护的方式承包给村民进行管护。
“每年每公顷1000多元,我家去年看林子就能收入七千多。”耿达镇幸福村60多岁的村民漆贵荣,早年是伐木工,保护区禁伐后,他和离家不远的6公顷天然林再次结缘。
保护区巡山护林工作实现了全民参与,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被有效遏制。如今,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超过98%,森林覆盖率连年上升。
转变模式,扩大保护区内的生态效益
早年间,退耕还林中,不少农田被划入野生动物栖息范畴,保护区内村民人均耕地不足0.6亩。种地已不现实,祖辈赖以生存的打猎、砍树、挖草药等又被明令禁止,传统的“靠山吃山”行不通了。
新的致富路子开始在保护区悄然兴起。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大量稀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金丝猴、雪豹等共56种,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而保护区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已达200只,是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
“现在照样靠山吃山。”幸福村村民张平很庆幸自己搭上了生态旅游的“便车”,“以前种地打猎,每年收入也不过万把块,现在开旅店,每年纯利五六万不是问题。”
山上的耕地退耕还林,保护区468户农户搬下山来,扩大了大熊猫、雪豹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范畴。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因势利导,扩大着保护区内的生态效益。
省道303线是连接成都和川西北的重要交通线路,在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重建过程中,保护区反复与重建单位沟通、协调,最终该省道经过保护区的路段多以隧道为主,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留出了“生命走廊”。目前,保护区的大熊猫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70多只增加到140多只。
“以前走遍保护区都很难看到熊猫,现在巡山常能遇到。”卧龙镇党委书记何明武说,尤其到三四月份,大熊猫会下山吃竹笋,最有可能遇上。
路遇大熊猫,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动?也许,在生态持续改善的卧龙,这一切都将成为可能。(记者 张文)
起风了,竹林窸窣作响。
这里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严冬的静谧和寂寥,笼罩着广袤的林区。只有巡山队员的谈笑声,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生气。
巡山队成员,都是世世代代生活在保护区的村民。本世纪初,保护区和当地村民签订天然林有偿管护协议,村民巡林的制度延续至今。
协议管护,全民参与巡山护林
卧龙镇脚木山村村民刘兴中家负责管护的天然林有5公顷左右,而这只是卧龙自然保护区承包给村民管护的天然林中很小的一部分。
“保护区人手少,要护好这片林,必须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是“协议管护”的发起者,在他看来,保护区居民近5000人,祖祖辈辈住在这一带的崇山峻岭间,对森林有着很深的感情,是护林工作“靠得住的力量”。
近年来,保护区与村民每年签订1600多份管护协议,根据家庭劳动力数量、管护地段植被和管护难易程度等情况,逐户落实承包管护地段,划定承包管护面积并确定管护金额。保护区占地近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左右,其中近2.75万公顷天然林以协议管护的方式承包给村民进行管护。
“每年每公顷1000多元,我家去年看林子就能收入七千多。”耿达镇幸福村60多岁的村民漆贵荣,早年是伐木工,保护区禁伐后,他和离家不远的6公顷天然林再次结缘。
保护区巡山护林工作实现了全民参与,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被有效遏制。如今,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超过98%,森林覆盖率连年上升。
转变模式,扩大保护区内的生态效益
早年间,退耕还林中,不少农田被划入野生动物栖息范畴,保护区内村民人均耕地不足0.6亩。种地已不现实,祖辈赖以生存的打猎、砍树、挖草药等又被明令禁止,传统的“靠山吃山”行不通了。
新的致富路子开始在保护区悄然兴起。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大量稀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金丝猴、雪豹等共56种,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而保护区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已达200只,是世界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
“现在照样靠山吃山。”幸福村村民张平很庆幸自己搭上了生态旅游的“便车”,“以前种地打猎,每年收入也不过万把块,现在开旅店,每年纯利五六万不是问题。”
山上的耕地退耕还林,保护区468户农户搬下山来,扩大了大熊猫、雪豹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范畴。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因势利导,扩大着保护区内的生态效益。
省道303线是连接成都和川西北的重要交通线路,在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重建过程中,保护区反复与重建单位沟通、协调,最终该省道经过保护区的路段多以隧道为主,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留出了“生命走廊”。目前,保护区的大熊猫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70多只增加到140多只。
“以前走遍保护区都很难看到熊猫,现在巡山常能遇到。”卧龙镇党委书记何明武说,尤其到三四月份,大熊猫会下山吃竹笋,最有可能遇上。
路遇大熊猫,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动?也许,在生态持续改善的卧龙,这一切都将成为可能。(记者 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