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环境治理要克服三种“病”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 时间:2015.02.06

    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既急不得,又厌不得,更懒不得。

    从开展环境治理以来,很多地方的环境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从当前开展情况看,一些地方在环境治理中也暴露出三种“病”。

    首先,看看环境治理的“急性病”。“两年内消灭荒山秃岭”、“三年内还广大市民一湖清水”、“本届政府任期内让市民看到蓝天白云”……在环境承载能力几近极限的当下,许多地方政府虽然对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给予积极回应,但也暴露了他们急于求成的心态。不少党政领导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毕其功于一役,无所不用其极。例如,为治理湖泊污染,或放干湖水清除淤泥,或引江水置换湖水;为面子工程,干脆给荒山刷绿漆……这些应急的治标之举,其效果不言而喻。透视“急性病”的根源,“病灶”在于乐观有余、谨慎不足,没有看到环境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其次,瞧瞧环境治理的“厌倦症”。环境污染容易治理难,难就难在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内效果不明显。有的大型湖泊在经过20多年治理、投入数百亿元后,水质仍未获得较大改善;有的河流整治了半个世纪,还是旱涝灾害多、水污染突出,生态拐点没有出现;有的荒漠治理多年后,风沙依旧,甚至沙进人退……在一次次期盼、一次次失望后,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抱怨环境治理投入太多、困难太大、难有穷期,于是出现了厌倦、麻痹、松劲情绪,有的还有放弃之势。分析“厌倦症”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地方领导对环境治理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性认识不深、不透,定力不足、耐心不够。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环境治理“厌倦症”患者就是从“急性病”患者转化而来的。

    最后,找找环境治理的“慵懒症”。患有这种毛病的地方领导,深知环境治理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短期内难显政绩,因此不愿意在这方面伤脑筋、下功夫。对上级有关部署和检查,习惯于消极应付,推一下就动一下;对前任制定的治理规划,鲜于问津,疏于落实;对群众的环境诉求,能拖则拖,能躲就躲;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照引不误,照上不误。一句话,环境治理在这些地方领导的心目中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可近可远。

    回顾环境治理的优秀典型,山西右玉县历经60年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承德武烈河20年治理换回清流等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既急不得,又厌不得,更懒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