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持续发展 >> 正文

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可持续发展

来源:秦皇岛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2.0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优化全市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发展生态农业是关键。围绕加快全市生态农业发展,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因地制宜创新思维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当前我们国家也是我市农业发展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迎接新的挑战,彻底转变农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局局长赵炳强说,做强农业,就必须从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近年来,全市农业部门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实践:从2011年开始,我市就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推进沿海现代农业主要抓手,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在重点农业乡镇大力推广“养殖-有机肥-种植-养殖”等5种生态循环农业成型模式。通过大项目建设引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在浅海养殖中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努力推进水域生态修复和农牧结合生态种养,大力实施农业减排工程,研发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探索推进清洁养殖、标准化养殖。2014年多渠道筹集资金,联合我市有机肥生产企业,对24个各类生态循环农业园区进行重点打造,建设核心示范区6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近百万亩。综合运用人工鱼礁投放、藻类移植等生态修复技术,在北戴河近海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区58公顷。

经过几年持续努力,目前,全市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日益凸显,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快速提升。

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生态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市积极推进洋河灌区、引滦灌区节水改造及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加快“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五年内,建设水池水窖2.2万个,新打机井1万眼,新建及改建塘坝等水源工程200处,末级渠系配套改造1500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2500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加快土地确权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土地流转是新形势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我市的土地流转工作起步早、进展快,为全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农业部门统计,我市实行土地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共253.1万亩,涉及农户59万户。至2014年底,全市流转土地总面积为54.4万亩,占承包面积的21.5%。其中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有329家。全市8个县区、75个乡镇已搭建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县、乡两级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

赵炳强介绍:今年我市将加快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步伐。年内力争完成全市承包耕地总面积50%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面积、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登记簿、承包经营权证“四相符”,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信息化。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化平台,年内完成抚宁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实现市、县、乡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采用奖补手段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年内新增流转面积5.2万亩,增长1.5个百分点。

市人大代表、卢龙县青龙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平山说,现在农村土地太分散,一家一户只有一二亩地,想要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要有长远的发展,就要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进行农村土地确权,让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起来,让想发展生态农业的人有土地来种植或是养殖,流转土地的人也解放了劳动力,可以去打工或是创业,而不是被土地所束缚。

土地流转中,如何破解有些农业经营主体资金不足问题?九三学社在提案中建议:要强化金融保险支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贷款手续,争取和落实优惠贷款利率政策。要以创新的思路和方式,扩大抵押担保贷款范围,允许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用生产设备、地上设施等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积极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县区组建农业担保机构,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贷款难的问题。要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参保对象,在现有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扩大保险范围,提高保障程度,地方财政应对当地主要农业产业和重要种植品种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惠及广大百姓民生

农业产业是全市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广大农民更好地增收致富,民盟秦皇岛市委建议:要挖掘资源优势,巧打生态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我市区域土地利用差异明显,要统筹考虑地形地貌、耕地资源、水温气象和农业发展现状,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投入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针对性地选择精品杂粮、中药材种植、有机果蔬等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念土地经、做生态文章、发产业财,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游结合,推广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观光休闲农业,促进绿色蔬菜、畜禽养殖、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地惠及百姓民生,民盟秦皇岛市委提出,一定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全链条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建立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质监、环保、工商以及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综合监管体系。实行属地管理,发挥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作用,从源头上抓好质量安全。做好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要加强水质、原材料等方面检测,避免材料带“毒”和地域带“病”。建立健全农产品准入制和追溯制度,建立产品档案、生产工艺、投入品记录、随机抽查制度。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市场准入机制,加大监督和追查力度,形成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局面,确保生态农业发展成果充分地惠及民生百姓。 (本报记者 常虹 张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