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文化遗产守护者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1.20
原标题:那些年,那些文化遗产守护者
1月6日,本报刊发了《“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一文,详尽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所做的努力。
守护文化遗产,需要上下一心、添砖加瓦的合力。这不仅需要一方主政者的高瞻远瞩,机制举措的得当给力,也需要具体行动者对一城一街、一砖一瓦的守护。
当年,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一批批、一代代文人志士薪火相传,“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擦亮了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文化遗产守护者,看看他们为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所做的辛勤工作。
福州文博界的“老黄牛”
冬日,走进黄启权老先生位于福州市博物馆的办公室,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书桌上、书柜里满满的都是书,《福州市志》《三坊七巷志》《闽都文化研究》……主题大多与福州文化和历史有关。
虽已84岁高龄,但黄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每天只要不出去开会、搞调查,他清早就从家里走到办公室,埋头研究或著述。这样的状态,从1992年退休以来,一直保持了20多年。
“半路出家,涉足文史。虽云浅薄,但不回头。”黄老先生曾经在书中自白。“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背后,是老先生对故乡福州犹如赤子般的热爱之情。
1989年,黄启权就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市方志委副主任、市博物馆馆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重任在肩,搞调查、做规划、抓修缮,成为他此后的工作常态。
1991年4月,他和时任福州文化局副局长、后来《福州古厝》一书的作者曾意丹给习近平写信,提出保护福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建议。
除了《“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文中提及的林觉民故居修缮,黄启权还主持修复了邓拓故居、琉球馆,参与修复了华林寺、于山大士殿、戚公祠等。
修复邓拓故居最让黄启权记忆深刻:“那时,收回困难,拆迁困难,修复更困难。”彼时的邓拓故居产权复杂,年久失修,修复方案半年时间经过四五次修改才最后定案;又经过半年,按原貌修复了主楼,修整了庭院,恢复了自然景观,还把摩崖石刻、墨池和水井等古迹一一复原。其间,黄启权不知操了多少心。
故居修复得到邓拓家人的有力支持,他们把最珍爱的邓拓手书鲁迅七绝“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赠送给故居,高悬正厅。这幅书法苍劲拙朴,圆中有方,为故居增色不少。
1992年6月,黄启权正式退休。此后,他还被聘为福州市政府文化顾问,后来又担任福州市博物馆名誉馆长、《福州市志》副总编等。
正是这样,黄启权退而不休,20多年来笔耕不辍,就连国庆、春节长假,也舍不得休息或参加应酬。
在福州文博界,黄老先生如同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包括《三坊七巷志》在内的大部头著述已有20多部,被赞为“福州活历史、活文化”。
得知福建日报将写作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一文,黄老先生赶写了30多页的回忆材料,还费尽心力查找了很多当年的报刊,并复印下来。老先生不会使用电脑,这些回忆文章他都工整地誊写在稿纸上,连同厚厚的复印资料,交由承袭父业的女儿、林则徐纪念馆副馆长杨小红送记者。
提出并推动名城保护条例的制定、福州名人城市塑像、名人故居的一次性大批保护……一桩桩尘封往事,透过黄老先生的纸笔,渐渐清晰。
印刷厂走出的文史专家
最早在报纸上发出“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呼声的,是当时的福州鼓楼区政协委员李厚威。
那时,李厚威还在福州一家集体印刷厂上班。由于“天不怕地不怕,反正头上没有乌纱帽”,他多次在本地报纸上呼吁,并不断写信向政府谏言。
幸运的是,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以及很多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林觉民故居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大潮中得以保全。习近平还在故居亲自主持召开了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
李厚威对福州辛亥革命文化遗迹的关注源于特殊的家族情结。他的父亲李昇浩、大伯父李心庄都是辛亥志士、同盟会会员。成年后他从伯父李心庄的旧笔记中无意中发现,林觉民曾是伯父的学生。1900年,李心庄任教于福州蒙学堂,兼教英文和体育,学生名册中赫然列着12岁的林觉民。
蒙学堂是福建第一所具有革命色彩的新式学堂。一个世纪前,这里走出了包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州十杰”在内的一批革命志士。李厚威的父亲李昇浩也是这里的学生。如今,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的穿斗式清代建筑已经修复一新,成为辛亥革命纪念地,供后人缅怀。
因为一直为保护林觉民故居奔走,李厚威的命运也得以改变,他由工厂正式调入林觉民纪念馆工作,后来担任馆长,成了颇有名气的文史专家。“开馆当天,习近平书记除了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开馆一个月内,他又三次来馆了解观众反应,作出整改指示。”李厚威向记者回忆道。
2007年底,李厚威正式退休。然而,和黄启权老先生一样,他也是退而不休,一直为福州文保事业奔走着,在文史、文物研究方面发挥余热。
近年来,李厚威继续畅游史海,专注于福州籍和福建籍人物,以及他们与台湾的关联故事,《林则徐及子婿与台湾》《奏请为郑成功建祠的台南匾额——纪念沈葆桢巡台140周年》《骨灰撒向台湾海峡的梁孝煌先生》等文章接连刊发在媒体上,挖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士人故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虽然知道采访的主题是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州保护文化遗产的往事,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去年12月5日早上,一身朴素打扮的李厚威还是忍不住在一个旧信封的内页,工工整整写下他新的牵挂——
2015年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230周年,但他在文藻山的故居,自从2003年第一期工程修复好“七十二峰楼”以来,其他部分至今尚未修复,希望能加快修复;三坊七巷、朱紫坊等名人故居,最好能以曾居住在这里的名人事迹为陈列内容之一;清代福州台湾会馆的重要性,仅次于北京台湾会馆,建议把位于福州中山堂东南方的古民居,复原为台湾会馆……
万寿岩前的“五老叟”
说起三明万寿岩遗址的保护,不能不提当地的“五老叟”。他们是陈蕃发、邓贵凰、王远林、王远耀、王月明,都是万寿岩所在的三元区岩前镇岩前小学离退休教师,时年最大的已有84岁,最小的也有72岁。
如今,我们前去采访,却只见到了现年86岁的王远林老人。其他老人中,三位已离世,还有一位住院治疗,已无法接受采访。
王远林老人的听力不好,和他的交流需要贴在他耳边大声说。然而,当年保护万寿岩遗址的事情,他的记忆却一点不含糊。他还拿出5个分门别类装在塑料袋里的材料,有复印件,有手写稿,内容包括“五老叟”当时为保护万寿岩写下的呼吁书、上级部门的批示回复、自己的总结回顾、各类媒体的报道等。
在王远林的记忆中,万寿岩是孩提时的乐园,是岩前村民钟爱的登高望远之所。“所以当三钢在此采矿时,村民很是着急和惋惜。没有了万寿岩,那还能叫岩前村么?”王远林说。
这五位老人就是村民推选出来的代表,他们希望阻止对万寿岩的开采。1998年10月,“五老叟”写下《为抢救岩前文物古迹呼吁书》,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来抢救万寿岩。
不久,三明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在高度重视万寿岩的文物价值的同时,也肯定了三钢的开采使用权,但要求三钢在开采布局上进行适当调整。然而,此后,对万寿岩的开采并未停止。
当年的腊月廿四,得知矿山连夜开钻机,打下7个炮口,岩前村民冲向岩顶,找三钢人员理论。三钢停止了开采,但也认为村民们侵犯了他们应有的矿山开采权,双方一时间剑拔弩张。
1999年上半年,“五老叟”又写下《关于请求停止岩前镇万寿岩溶洞文物遗址开采的紧急报告》,亲自送到市里有关部门,并邮寄给省里和中央有关部门。担心信被别有用心的人拦下,他们特地转道明溪县寄出去。
“我们五个老头都年高体弱,白发苍苍,还是每天早出晚归,慌忙中丢掉皮包的有,电梯失灵被困在电梯内的有,摔跤的碰壁的都有,但只要接待单位好脸相待,所有的疲劳困顿都不在话下。”王远林感慨地说。
“五老叟”的奔波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万寿岩保护生机再现。1999年9月,考古队进驻万寿岩,开始了抢救性发掘。“五老叟”不仅送茶送水,还动手帮他们。“恨不得他们多发掘出些化石,万寿岩才能保得住。”王远林回忆,考古发掘开始后,他还多次在晚上听到炮响,第二天一早就和陈蕃发、邓贵凰坐上出租车到岩顶和四周查看。“省了一辈子,这个时候倒不心疼车费了。”坐在王远林身旁的老伴笑着抱怨。
最终,在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的高度重视下,保护工作才有了真正的转机。他亲自批示要求加强保护,此后,三钢全面停止了在万寿岩的爆破开采,在异地选定了新的采矿点。
后来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让万寿岩遗址身价倍增,如今还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我们能看到万寿岩有这么大的价值,确实不容易。”王远林欣慰地说。王远林如今还有一个愿望,便是相关部门能够给参与保护万寿岩的村民们颁个证书,有个纪念,也让子孙知道保护万寿岩的不易,使他们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