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教育转观念敢亮剑
来源:新疆日报(乌鲁木齐) 作者: 时间:2014.11.27
—和田地区疏堵结合、综合施策着力“去极端化”(下)
自古以来,新疆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交流融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受宗教极端思想的蛊惑和裹挟,一部分人被引入歧途,相信“圣战殉教进天堂”,公然反人类、反社会。
如何肃清极端思想,正本清源?和田地区在严打暴恐活动专项行动“治标”基础上,抓住“文化引领”的钥匙,以现代文化的感召力和辐射力,强化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回击宗教极端思想,遏制极端行为,弘扬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新疆法制报记者/鲍淑琴齐琪王维
强教育解决思想之惑
11月7日傍晚,墨玉县喀尔赛镇“喀尔赛之声”广播又响了。在镇政府大楼二楼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播音员帕旦木·买买提尼亚孜正忙碌着。一身鲜红的皮风衣成了这里一道亮丽风景,“我喜欢红色,因为它显得热情。”帕旦木告诉记者。
当日下午,镇上的巴扎小学还举行了一场《美丽的“喀尔赛之声”》CD免费赠送活动,全镇32个村的代表都领到了精美的光碟。热情的民族舞蹈,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是一档由当地农村青年自办的广播栏目,帕旦木用乡土语言向农民传达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科技致富信息以及身边的道德模范,栏目很丰富,契合了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这档节目里每天还活跃着两位青年农民,他们是广播站的志愿者,因为共同的志趣,他们走进了这里。
“喀尔赛之声”每天早中晚播出三次,成了农民们最知心的朋友。帕旦木还记得,今年暑假,她播出有关大学生补助政策的消息后,60多岁的古丽萨依卜汗大妈专程从10公里外的英也尔村赶来,拉着她问了个仔细。
现在,哪里的喇叭坏了,村民会马上告诉他们,哪天听不到帕旦木的声音,村民也会关切地问她“是不是生病了”。一些农民还把身边的好人推荐给他们报道。
听农民的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喀尔赛之声”深深植根于农村这片沃土,生发出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用现代文化引领,才能起到教育疏导的作用,才能从根源上肃清宗教极端思想,遏制极端行为。”和田地委政法委副书记张立新说。
现代文化的生动实践,在和田地区还有很多。
在策勒县策勒镇恰合玛村,由新疆电力公司住村工作组开设的“红色网吧”为村民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每天从10时到22时,来网吧看新闻、学知识的年轻人一拨又一拨。该县123个村全部开办了“农民夜校”,每周开课三天,青年农牧民踊跃参与,掀起了学双语、学法律、学技能的高潮。
墨玉县墨玉镇斯孜村开办的“农家讲堂”,也成了村民聚会学习的新场所,讲堂由村里的“四老”人员自发组织,自今年8月开办以来,已经举办了25场,每场都有300多位村民参加。走进斯孜村65岁老人土迪·依明夏宽敞的院子,“农家讲堂”的牌子醒目地挂在墙上,一侧的宣传展板图文并茂。老人告诉记者,他已经办了2次,老老少少的村民聚集了不少,村民乐意听他讲,他就给大家讲讲国家政策和法律,用今天的生活和变化教育年轻人。
受到了教育的年轻人纷纷在“珍惜美好生活,共同抵御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条幅上签下了名字。
乡土广播、“农家讲堂”“红色网吧”“农家书屋”在当地已然活跃。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将现代文化、法治观念注入群众心中。
转观念倡导文明生活
能歌善舞从来都是维吾尔民族的魅力所在,由于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人们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受到了压制,婚礼不能跳,葬礼不能哭。这一切都与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背道而驰。
面对挑战,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田地区一方面加强打击的一手要硬,一方面加强教育疏导的一手更要硬,倡导现代文明生活,让群众把“漂亮的脸蛋露出来、长长的头发飘起来、勤劳的双手动起来”,以常歌常舞交融交心、化解隔阂,给极端思想以有力回击。
今年8月,洛浦县多鲁乡投资20万余元,搭建“百姓大舞台”,每晚都奉上一台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台上,妇女们穿上漂亮的裙子,跳起欢快的舞蹈,小伙子们弹着都塔尔传唱党的好政策;台下,观众挤得满满当当,最多的时候,1000多平方米的院子要挤进2000多人。为让法治教育入脑入心,乡里还开展政策法规有奖竞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以来,这个县未发生重大暴恐案件和刑事案件。
5月15日,墨玉县举办“让爱更甜美”集体婚礼,全县20对维吾尔族新人在各族群众的见证下走入婚姻殿堂;在民丰县,每每遇到群众办喜事,县、乡干部都会带着民间艺人把祝福送给新人;11月8日中午,记者在策勒县策勒镇恰合玛村篮球场上看到几个孩子打篮球,有了球场,年轻人更愿意到这儿来活动,住村工作组还帮助村里成立了“闪电篮球队”,现在,这里不仅吸引了本村青年,还吸引了大量外村青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唤起他们能歌善舞的本性,比我们上千次的说教还管用。有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也才会意识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自觉摆脱它的束缚。”洛浦县多鲁乡党委书记王朝海深有体会地说。
促就业让年轻人有盼头
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下,群众跳了起来、乐了起来,但和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并没有因此满足,他们还要让更多的人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赚。
和田市、洛浦县分别出台“80后”“90后”关爱扶持政策,为年轻人提供1至5万元无息贷款,鼓励年轻人创业。各县市还充分利用自治区新成长劳动力培训项目,免费培训城乡未就业劳动力。
今年,和田市已开设汽修、刺绣、糕点制作等技能培训班79个,惠及3000多名青年。培训合格后,这些青年被送往对口企业实习,并安排就业。
和田精工汽车专业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今年吸收了20名经过技能培训的学员。19岁的买买提·阿布都拉艾则孜来自墨玉县扎瓦镇,他曾考上内高班,但因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听说有技能培训的机会,他赶紧报名参加了汽修技术培训。“我就是要学技术,只有学会技术才能改变我的人生。”买买提语气坚定。
今年6月,洛浦县成立了“80”“90后”人员创业孵化基地。与一些公司和用人单位签约,进行订单式培训,初级学员每月收入2000元至3000元,熟练学员月收入4000元至6000元。
“帮助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也是‘去极端化’的重要抓手。年轻人有人管、有技能、有钱挣、有盼头,才能消除社会稳定隐患,给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洛浦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志军说。
敢亮剑对极端思想说“不”
“心中有剑才能敢于亮剑”。和田地区采取的种种措施,就是为了打造群众心中“去极端化”之剑,帮助他们鼓起敢于亮剑的勇气。
要群众“亮剑”,党员干部得率先垂范,针对党员干部面对宗教事务“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和田地区出台了《关于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解决党员干部“三不管”问题的督导考核办法(试行)》,从制度层面寻找破题之策,现在,党员干部对非法宗教活动、坏人坏事敢说、敢管了,担忧和顾虑逐步消除了。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基层群众也纷纷发声,抨击宗教极端思想。
“我是过过苦日子的人,现在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优惠政策,日子过得这么好,那些人再闹事,破坏安定团结,难道不觉得羞得慌吗?”说这话的亚森·卡斯木,是墨玉县普恰克其乡阿亚普恰克其村老党员。今年8月,他动员全家人参与墨玉三万人大围捕,之后,他又主动站出来,要求参加巡回宣讲,连续50天的宣讲,69岁的他没有喊苦喊累,勇于用亲身经历教育群众,向极端势力亮剑。
宗教人士也站了出来,理直气壮地讲政府编写的《卧尔兹》,敢于把党的声音传达给群众。在“农家讲堂”上,墨玉县喀赞村宗教人士依米尔·阿卜杜拉不止一次地说:“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分子所说的都是骗人的鬼话,我们不能相信。”
“我们要强化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让大家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如果受宗教极端思想蛊惑,做了触犯法律的事情,必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还要以现代先进文化教育和引导群众,用文化的力量逐步转变群众的思想,把与‘宗教极端作斗争’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田地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秀成说。
如今,在和田地区,现代文化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逐渐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形成推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