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科技 >> 正文

引入市场机制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成趋势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 时间:2014.11.24

“谁污染谁治理”是人们经常听到的污染治理模式。不过,随着第三方治理的出现,这种模式可能会很快被取代。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这表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已经获得了中央政府的认可。
  “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企业与专业环境服务公司签订合同协议,通过付费购买污染减排服务,以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并与环保监管部门共同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向记者表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对于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环境管理转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自行治污存弊端
  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近年来的焦点,环保投入年年增加,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速建设,为何环境质量却不见明显提升?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原因在于很多治理设施没有发挥效力,因为缺乏社会责任和有效监管,工业企业自觉控污减排的意识淡薄,“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已经很难行得通。
  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提供的数据,我国工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以上,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今年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我国雾霾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更高、危害程度加大,中国要根治雾霾问题最快至少需要15-20年左右。水体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表示,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远超过环境容量,仅化学需氧量(COD)就超出环境容量4倍多。土壤污染方面,《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严重总超标率达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多年来,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一直走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分散治污之路。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对我国工业污染治理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很多企业想方设法地降低防治成本,总是为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减少对环保的各种投入,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表示,由于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每个企业都自建污染治理设施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建了污染治理设施也常处于半开半关状态,给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污染治理设施实行非专业化、非社会化管理,运行效率低下,结果导致一些地区污染治理设施因缺乏资金而无力兴建,即使有的地方建得起也无力运行,造成建得越多包袱越重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污染治理效果。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低下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骆建华表示,要求污染企业自行解决治理问题,而企业本身又缺少这样的技术储备和人才。更有甚者,“谁污染谁治理”还为企业偷排超排等不法行为提供了便利,也给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带来难题,增加了执法成本和执法难度。
  政府推动第三方治理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
  在很多专家看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当前治污的最有力模式。“与传统的‘谁污染谁治理’相比,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上,工业减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企业以合同的形式,通过付费将产生的污染交给专业化环保公司治理。”骆建华谈到第三方治理的优势时表示,一方面,排污企业由于采用专业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达标排放率;另一方面,治污责任通过合同方式向环保公司转移和集中,环保部门也从监管分散的排放源变为监管集中可控的环保公司,降低了执法成本。此外,还刺激了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建议指出:“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
  在今年7月召开的2014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马荣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环境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预计今年年内完成该项工作。
  “环保部已经起草了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的指导意见,正在向地方征求意见。由于东、中、西部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我们将循序渐进地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服务。”环保部监测司司长罗毅表示,环境监测服务分为政府环境监测服务和企业自行环境监测,目前企业自行环境监测已经向第三方开放,很多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早已向第三方购买了环境监测服务,同时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在地方已经开展试点。
  据了解,由“谁污染谁治理”变为“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已在欧美国家的减排治理中普遍应用。
  专业化社会化治污成效显现
  近年来,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专业化模式已经在我国电力行业推行,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神华巴蜀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大唐国际运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通过合同方式委托专业环保公司进行污染治理,借助专业技术和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成本。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一项统计显示,浙江省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运营后的达标排放率可达70%-80%以上,有的甚至可达到90%以上,与污染企业自行运营相比,达标率提高了30-50个百分点,运营成本节约了10%-20%。
  作为国内较早推行上述模式的地区,天津滨海新区近年来借此引入海外技术经验,不断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相比合资之前,该公司在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的同时,能耗下降了1/3。
  威立雅中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在中国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够将更多优秀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配套资金引入国内市场,提高中国环保产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
  据了解,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在10月23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表示,上海将在多个重点领域试点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国企项目等方面将带头实施。
  经过多年探索,眼下我国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条件日臻成熟。骆建华认为,随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推行,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带动了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化的环保公司,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业务范围逐渐向工业污染治理领域扩展。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来看,环境污染治理采用第三方运营服务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