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代”传承深厚手艺文化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时间:2014.10.17

     富二代、星二代,您听说过“非遗”二代吗?不开豪车,没有光环,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神态逼真的泥塑脸谱,精致灵动的纸扎风筝,惟妙惟肖的胶泥鬃人,他们是一群“玩活儿”的传统手工艺大师的后人。
    脸谱林
    林泓魁是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工艺脸谱绘制技艺项目传承人佟秀芬的儿子,如今继承了母亲的手艺,做脸谱就是他的营生。记得第一次联系他时,他人还在以色列参加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展览。说起和“脸谱”的缘分,林泓魁说:“我打小就爱和泥巴。母亲看我这么爱玩,干脆也给了我一块泥,让我帮着做坯子。”时光一晃好多年,现如今无论是指甲盖大小还是1米开外的脸谱,都在林泓魁手里活灵活现。
    风筝刘
    风筝起源于中国,起初只是王公贵族的玩物。时至今日,仍然延续着传统宫廷风筝制作风格的要数坐落在地安门大街上的三石斋风筝了。掌管这家店面的主人刘宾是三石斋风筝的创始人刘汇仁的孙子。
    早在上个世纪末,北京无论从风筝的生产量还是销售量上都达到了一个可喜的状态。然而从2000年开始,风筝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我从徐悲鸿美术学院毕业,大学读的专业是平面设计,毕业后就开始跟着做风筝了。”面对周遭人质疑的声音,刘宾还是始终坚持着自己对风筝传承的那份执著。经过反复的琢磨,刘宾由原本的风筝销售为主文化传播为辅的路线转变为文化传播为主辅以销售风筝。谈到未来的发展,刘宾说:“三石斋的传统风筝并不像现代风筝那样能够飞到几千米的高空,但却满载着制作者浓重的情怀。”
    鬃人白
    “鬃人始创于清朝末年,深受京剧与皮影戏的影响,人物造型身高一般约9到16厘米,头部和底座用胶泥脱胎,底座上还要粘一圈两三厘米长的猪鬃,然后用秫秸秆做身架,蓄些棉花,再用丝绸做外衣,最后依据故事勾画人物脸谱,描绘服饰。”北京鬃人的年轻传承人白琳介绍说。
    “鬃人做起来不难,玩起来简单,但里面的‘功夫’深了。”白琳听父辈讲过:“无论是做、是玩,得了解上千年的中华文化,知道历史故事,你不能‘关公战秦琼’不是?”“鬃人为什么能旋转而不倒,就是因为有重心,和做人一样,不能随波起伏,倒在现实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