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市政协持续关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非遗保护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深度结合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 时间:2014.09.29

      近年来,市政协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十分关心。5月下旬,由委员、顾问、专家组成的督查组,在市政协领导带领下,围绕2008年以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保护项目的实施及保护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专项督查。

成果▲▲

昆明非遗项目已达499项

通过深化资源普查,我市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市)区四级保护名录保护机制和传承体系。截至目前,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项目共计499项,其中国家级6项,分别是民间文学《阿诗玛》,传统戏剧滇剧、关索戏,传统技艺彝族(撒尼)刺绣,传统舞蹈彝族(撒尼)大三弦舞,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彝族摔跤;省级37项,市级255项,县级201项。

通过设立保护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展示、传习场所,举办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非遗进校园,传承培训,发放传承补贴等方式,积极开展活态传承。目前,昆明市命名认定的省、市、县三级保护区、文化之乡共51个;市级保护传承基地2个;已建成的展示馆(室)有7个;全市共建成传习馆(所)、传承点14个,传统文化博物馆1个。

通过宣传展示、主题活动、展演活动等促使文化旅游相融合,已连续举办四届的“昆明官渡·全国非遗联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宣传品牌。“茶花节”、“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金殿庙会”、“郑和文化节”、彝族“火把节”等项目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的平台,又是旅游品牌。积极开展省外、国外展示交流。昆明市先后组织项目和传承人赴法国、新西兰、尼泊尔和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活动。

把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和扶持项目,使民族传统手工艺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并成为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如,石林阿着底刺绣已有数百年历史,“阿着底彝族刺绣之乡”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全村的民间刺绣呈现出规模生产的态势。“乌铜走银”项目2013年销售收入达千万元。

建议▲▲

从六方面加强非遗保护

近年来,我市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困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部分县区不够重视,保护力度不够,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尚不配套;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问题仍较突出;缺乏专业的保护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低。此外,后继乏人项目传承难度大,保护经费投入整体不足,保护机构还有待完善。

督查组认为,解决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加强法规建设和完善保护传承机制。针对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财富,更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要加强领导,从机构建设、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予以支持,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社会经济规划中。

进一步健全保护和传承机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名录体系建设、项目和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传习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等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保护和传承机制。

建立独立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省一致,理顺工作关系,提高保护、管理专业性,争取早日成立有独立编制的保护机构。有针对性培训,形成一支专业化队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从生态文化建设角度出发,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我市现有省、市、县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文化之乡51个,这些地方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技艺独特。要处理好保护过程中项目与保护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统筹文物保护、社区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旅游规划与发展,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加强政策扶持,推动非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指的是用以展示、宣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场所,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形载体。相关部门对这些场所建设应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积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活态展示(传习)馆所。

加强非遗资源利用与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的结合。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座城市精神的支撑,一座城市的品牌是让人们记住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花灯”“滇剧”“乌铜走银”“云子”“金殿庙会”“过桥米线”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和记忆,是我们这座城市精神文化的亮点和光环。建议通过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展示和交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打造,强化非遗项目的保护利用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昆明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深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