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传承文化遗产 弘扬优秀文化 秀洲区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 时间:2014.09.17

     秀洲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近年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秀洲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建立了非遗展示厅,积极申报非遗名录,开展非遗宣传活动,使全区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迄今,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网船会),省级3个(民间绘画、七月七香桥会、新塍传统糕点加工技艺),市级9个,区级14个。省、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各1个,区级8个。市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地1个(新塍元宵节);市级非遗生态保护区3个(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王江泾镇莲泗荡网船会生态保护区、王店镇建林村民间灶画生态保护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13个,其中省级4人。
保护资源促传承
    为更好地推进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修复文化生态,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秀洲区特编制《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确定秀洲区2009年—2015年间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目标,制定具体任务、相关项目和政策措施,更好地推进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修复文化生态,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今年3月,秀洲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开展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在各镇、街道全面普查,认真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公示,并经区政府同意,于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公布了“嘉兴剪纸刻盘制作技艺”、“吃讲茶”等8个项目为第四批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民俗等4个类别。
    新塍的纸凉伞灯彩技艺就是成功纳入第四批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典型,纸凉伞灯彩的制作,源于新塍鳌山灯会,有确切历史记载是在民国14年,即1925年。纸凉伞为新塍镇特有的工艺品,它不是用来遮阳避雨的伞,而是清朝以来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灯彩,当时盛行于江浙地区,甚至与龙凤花烛齐名。
    每逢当地有庙会时,当地安排人手撑着它,点上蜡烛在前面引路,带领香客围着新塍古镇转一圈,祁福当地五谷丰登。纸凉伞灯彩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先由画家在宣纸上以山水、人物、花卉或戏剧《西厢记》、《红楼梦》等为题材作画。然后粘贴在平整的油纸上,在油纸的背面用宣纸或棉纸进行裱托。再按画作上所绘线条粗细,以大小不一的针刺得孔眼。最后将每幅画呈6个面18幅画,圆似伞状,六面边框和顶上分别围上和盖上蓝印花布修饰,伞内点起蜡烛或电灯,透过图案上的小孔,画面上的图案会被映射得晶莹剔透。当时制作一把纸凉伞价格不菲,因此民间收藏数量极少,现存不过5顶,皆收藏在市博物馆。
    文化遗产放异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秀洲区不断创新形式,积极利用各种节庆时机,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下去。今年以来,秀洲区认真组织人员、精心排演节目,参加省市区各类活动,深受群众喜爱,成功地把秀洲非遗推向外界。
    选送越剧《梁祝》选段《十八相送》,参加省“浙江好腔调——山水依旧”传统戏剧曲艺主题演唱会,排演《嘉兴水乡好风光》参加2014“非遗好声音”,长三角毗邻地区优秀节目展演……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让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同时,秀洲区还积极组织全区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参加市“非遗欢乐园”、“非遗红地毯”活动,磻溪教育集团、王江泾镇金跃小学、王店镇中心小学三所非遗传承基地和朱月祥、姚玉根、李建伟三位非遗传承人展示了精彩的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人姚玉根把自己制作的月饼等新塍传统糕点带到场与群众共享,让群众近距离接触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
    在秀洲,有一种民间绘画,不仅继承了秀洲农民画的精粹,色彩鲜艳,装饰性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并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造型稚拙,变形夸张,构图饱满而细腻,富有童心和童趣,极具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便是洛东儿童画。而新塍镇中心小学(磻溪小学)作为省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民间绘画传承教学基地,用其非遗项目洛东儿童画,代表秀洲区参加嘉兴市2014年“文化遗产日”活动,不断传承非遗文化。
宣传展演扩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非遗项目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依存于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之中。秀洲区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民俗节庆,开展非遗保护宣传展示活动,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增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