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石湾公仔传承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时间:2014.08.26

  8月初,佛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公布,佛山向外界公布了包括咏春拳、剪纸、粤剧、秋色、石湾陶艺等20个传承基地,引人注意的是,20个传承基地中,石湾陶艺喜获丰收,他们分别是潘柏林艺术馆、禅城区黄志伟艺术工作室、杨锐华陶艺工作室,三位大师日前接受了佛山市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传承基地的牌匾。


  “公仔藏在闺中没人识”

  在佛山,对于诸如剪纸、木雕、石湾公仔等传统艺术的民间老艺人来说,接班人难以为继一直是他们心中的痛,如果将目光放到10年前,在石湾真正做公仔的艺人都只是局限于石湾美陶厂,该厂当时从属于国有企业。几十年来,石湾公仔的创作传承以一种狭窄的师徒传承形式艰难地一代一代相传。10多年来,真正从事石湾公仔创作的艺人降至区区百多人,人丁稀疏,香火不旺。

  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长期从事建陶营销的大明古韵执行董事、中国建陶协会副理事长谭浩深认为,“过去石湾公仔收藏只是小圈子把玩的藏品,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藏在闺中没人识。出了佛山,石湾公仔难登大雅之堂。在国内其他城市单独销售石湾公仔的门店很少,无论是收藏家还是市民,接触到石湾公仔的机会非常少。此外,受蜗居于岭南广府文化的地理局限、拘泥于历史人物的题材局限造成的从业人员缺乏、与百姓生活脱节带来的推广受阻等问题,都成为石湾公仔长大的现实阻力”。


  中青年工艺师自立门户

  可喜的是,这一局面开始逐步被打破,一批中青年工艺师纷纷自立门户,脱离美陶厂成立工作室。最早潘柏林离开陶艺厂成立佛山首家上规模的陶艺创作工作室,随后包括黄志伟、杨锐华等一批陶艺创作高手也纷纷打破铁饭碗加入到自由创作者行列。他们主动到各地举办展览和陶艺表演,寻求经纪人,使石湾公仔开始慢慢走出岭南市场,进入北方藏家的视野。

  这批当年出走的陶艺创作者大都是60后、70后,他们的技艺或来自家族传承,或来自学院熏陶,经过多年的浸淫,现在不少人已自成风格,成为众多藏家追捧的对象。

  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有“国家级陶艺大师”称号的黄志伟,其父黄松坚也是国家级陶艺大师,是名副其实的“陶二代”。对于石湾陶艺的传承,黄志伟称,“除了要继承老一辈艺人的艺术表达形式,还要有所创新,要形成体系化和学术化,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让从业者看到希望。”


  新一代陶艺家善于营销

  石湾公仔进入北方藏家的视野,一个明显的标志是2010年8月份,国家级陶艺大师黄松坚在中国美术最高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陶艺展,这也是该馆建馆47年来,首次为石湾陶艺大师举办个人艺术展。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作为石湾公仔的拥趸专程前来捧场。

  张先生是一位收藏石湾公仔多年的藏家,他认为,普通的藏家财力有限,把目光转移到一些历史底蕴深厚、制作精巧的石湾公仔上更能收到精品。

  2000年以后,石湾本土一些画廊、艺术馆私人老板介入经营石湾公仔这个行业,他们往往和陶艺大师签下合约,一次性包销一批限量版作品,通过拍卖、展览以及资本化运作将石湾公仔推向市场。此外,他们派出伯乐挖掘一些有前途的新扎师兄,提前介入大量收购他们创作的作品,经包装后推向市场。

  可见,与老一辈陶艺家大多安坐家中专心创作不同,新一代陶艺家既专注于创作,又是非常好的营销者。黄志伟就曾经向外界说,他的作品每年最少有20%的升值潜力。


  传承基地加速人才吸纳

  随着本月佛山市公布三位国家级陶瓷大师创作所在地一跃成为传承基地后,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区域性的传统艺术品将会迎来大发展。

  也有专家认为,石湾陶艺发展有不足之处,即:一是石湾陶艺界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育机构。二是佛山陶艺缺少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石湾窑作为民窑,特点就是师傅带徒弟,以口传的形式世代相传,所以缺乏理论体系。

  大明古韵执行董事谭浩深表示,通过基地建设,将使石湾公仔从过去创作小而散的局面慢慢形成集聚效应,吸引越来越多有志于从事石湾公仔创作的年轻人加入到创作的团队。


  @知多D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黄卫文说,故宫博物院现藏明清至现代的石湾窑制品约370余件,其中原属清宫旧藏的石湾窑藏品现计有82件。可见,石湾窑作为明清时的岭南民窑,历史上曾经作为贡陶进入宫廷。

  此外,近现代石湾公仔流传最广还是海外,随着珠三角人到海外拓展生存空间,他们带去的石湾公仔在海外就名盛一时。当年,石湾陶艺大师潘玉书的横空出世,更使石湾公仔迅速进入收藏家的视野,其后“偷师”潘玉书的刘传又成一代宗师,当时与天津的泥人张齐名,有“南刘北张”的说法,其不少佳作已被海内外有影响的博物馆和知名鉴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