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山东搭建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时间:2014.07.29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文化底蕴厚重。在国家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坐拥地利优势的山东,近年来不断探索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今年起,山东陆续启动的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即是文化大省致敬孔孟先贤的缩影。
尼山书院设立国学讲堂
    书院始于唐代,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伴随时代发展,大部分书院已退出历史舞台。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程中,山东发现图书馆功能发挥不尽如人意。基于此,今年5月起,山东在全省部署开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作为试点单位,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的人气正逐渐上升。该尼山书院坐落于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内,毗邻大明湖景区,环境清雅。7月12日正值周六,记者上午9点赶到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时,已有民众陆续赶来听讲。根据《尼山书院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山东省、市、县级图书馆的尼山书院应设立国学讲堂,并定期开展活动。“《平沙落雁》版本很多,距今已有400年历史,主旨是抒发文人报国的情怀。”当日,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第14期国学讲堂邀请了知名古琴演奏家朱子易,为听众讲解古琴艺术的起源、特点等。济南古琴爱好者展雯当天特意起早赶来,听讲过程中不时拿笔记录,她告诉记者,自己刚开始学习古琴,听说今天举办古琴讲座,她想来听听这些艺术大家的讲解。
    山东各地尼山书院的运行有一套严格规范。例如,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56个小时,节假日对外开放;应定期组织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加经典诵读、道德实践服务、礼乐教化、民间艺术学习等活动。
建设“乡村儒学讲堂”
    7月11日上午9点前,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儒学讲堂就热闹起来。吃罢早饭的村民结伴来到讲堂,扶老携幼,只为了听一场精彩的课。上课的老师非等闲之辈,而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
    “作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礼节,两手抱拳高拱,慢慢弯下身子,向人敬礼,表示尊敬……”开课前,颜炳罡照例带领村民向孔子像行作揖礼。当日,颜炳罡就子女教育与家训等问题,与村民进行了交流。“古人将教育子女放在首位,并出现了一系列家规家训。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人们会说他家教不好。”一位带着孩子听课的村民告诉记者,“颜老师讲得很好,告诉我们不要溺爱孩子、要注重早教,都很有理。”
    2012年年底开始,几位学者走进圣人故乡泗水县,举办“乡村儒学讲堂”,为民众面对面讲解国学。其间,学者通过发小礼品等多种方式吸引民众前来听课。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仅圣水峪镇就举办“乡村儒学讲堂”近80场次,听众达2.3万人次。近期,“乡村儒学讲堂”试验点已拓展至青州市、聊城市茌平县等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长期用儒家道德教化人,肯定会有好的效果。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要将儒学发扬光大,精英儒学和乡村儒学缺一不可。
    颜炳罡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不完全是象牙塔里的存在物,也是民众的生活向导,是国人的生活智慧与存在艺术。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化归于民众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才能真正摆脱传统知识分子“为往圣继绝学”的凄苦与悲凉,当民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时,中华文化的整体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书院与讲堂相得益彰
    7月9日至11日,山东省尼山书院暨“乡村儒学”骨干培训班在泗水县举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乡村儒学讲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适应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惠民举措,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形象工程。
    中国社科院儒学中心副主任赵法生表示,儒学对乡村社会和家庭伦理教育是一剂“特效药”,专家学者深入山东乡村开设儒学讲堂,把乡村儒学固定化、常态化、制度化,让乡村儒学在民间扎根,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效果。徐向红告诉记者,今年起山东将把“乡村儒学讲堂”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综合文化中心)的设施设备、人员队伍、服务网络,力争到年底在全省建成一批“尼山书院”的基础上,涌现出一大批能够有效服务群众的“乡村儒学讲堂”。
    有专家认为,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均承担着传统教化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势必在齐鲁大地相得益彰,营造出良好的国学传承氛围。在国内国学生存发展环境面临冲击的今天,山东试水书院与讲堂传承国学的模式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