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时代楷模”退休干部苏和十载坚守 大漠深处站起片片梭梭林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4.07.18

  汽车驶出额济纳旗城镇,沿着小路向黑城进发,40公里路,车窗外满是荒凉的沙丘,没有一处人家。走到近前,沙窝中才蓦然闪现出一幢孤零零的小平房,这就是苏和跟老伴德力格生活了10年的家。门没上锁,几件极其简单的家具道出老两口生活的朴素。在漫无边际的大漠中见到苏和,谁都想不到,眼前这个攥着铁锹、衣着朴素、面容和善的古稀老人是一位正厅级退休老干部。

  2004年,57岁的苏和主动向组织申请,辞去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职务,从盟委所在地阿拉善左旗回到700公里外的老家额济纳旗,在大漠中的黑城遗址旁植树造林,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黑城脚下盖起了三间平房,在沙漠扎下了根。

  4月,苏和迎来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季节——种植梭梭新苗、为前两年种下的梭梭浇水、为下一年的栽种做育苗准备……工作都要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完成。老人忙得不可开交,采访就在劳动中进行。

  布好长长的几条灌溉水管,合上电闸,水泵开始发出低沉的鸣叫。不一会儿,水上来了,扁平水管立刻被撑得圆鼓鼓的,水仿佛有生命似地在水管中窜向远处。看着汩汩清泉欢腾地从管口奔出,滋润着滚滚黄沙中干渴的梭梭苗,苏和老人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在沙漠中种树,最难的是水。自然条件不好,人能克服,但没有水,种下去的苗就活不了。”

  苏和选择植树的黑城遗址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西夏古城,沙化严重。他回忆说,几十年前,这附近林草茂密,胡杨、红柳密得骆驼进去都找不见,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生态日趋恶化,大片植被枯死,风沙天气越来越多,额济纳旗甚至成了沙尘暴的策源地。“黑城周围风刮过来的沙子堆得和城墙一样高,眼看都要被埋掉了。我当时有个想法,黑城不能在我们这辈人手上消失。”苏和说。

  10年前,为防止骆驼吃掉植物幼苗,苏和将2.3万亩沙漠围上围栏,开始用水车拉水种植梭梭,绿化沙漠。10年间,苏和在沙漠上打了8眼井用于浇灌,他和老伴亲手种的梭梭林也一点点扩大,达到了3000亩。10年后,最初在房后种植的两棵胡杨长成了大树,人却累弯了腰。老人被太阳和风沙磨砺过的坚毅的脸上已刻满皱纹,满是伤痕的大手上,老茧褪了一层又一层。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试验,苏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抗旱栽植技术,以抗旱性强的梭梭作为主要栽植树种扩大植被面积。他种植的梭梭林已成为阿拉善盟面积最大的人工梭梭林之一。

  像一棵梭梭在播撒种子

  ■他能让牧民自愿加入到种植队伍中

  在额济纳旗,说到苏和,周边农牧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

  “苏老曾担任过我们额济纳旗旗长、旗委书记,但不论谁跟他打交道,都感觉他和我们普通牧民一样。”吉日格郎图嘎查牧民满都格日勒是在苏和的带动下种植梭梭的。她总结说,之所以会自愿在沙漠上搞绿化,一方面是苏和的榜样力量,但更重要的还是苏和的“办法多”。他能让牧民自愿加入到种植队伍中。

  “阿拉善盟境内有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3座大沙漠,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治理沙漠就好比愚公移山,但如果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状况就不一样了。”苏和说。

  最初,苏和种植梭梭缺少人手,就雇用周边牧民来帮忙。育苗、栽种、管护、病虫害治理、灭鼠、防野兔……他把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牧民。牧民为苏和干活有了额外收入,同时也学到了种植梭梭的技术。“第二年,苏老送给我们一些梭梭苗,让我们回去在自家周围种,把门前环境弄好一点。我们的梭梭种活了,苏老又给我们找来苁蓉种子,让我们种在梭梭的根部。苁蓉是名贵的中草药,长成后牧民们又多了份收入。有了经济利益,自愿在沙漠里种梭梭的牧民越来越多,生态一点点地改善了。” 满都格日勒说,现在仅吉日格郎图嘎查就已种植梭梭林2000多亩。

  目前,在额济纳旗,大约有300户牧民在苏和的带动下开始种植梭梭。“苏和就像一颗在沙漠中顽强生存下来的梭梭。他打下的梭梭种子又在四周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片梭梭林。沙丘不再像过去那样肆意流动了。”跟随苏和多年的龚殿成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