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特写:抗战纪念馆里追忆77年前的枪声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时间:2014.07.07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记者梁淋淋)这几天,位于北京卢沟桥畔宛平城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迎来比平常多一倍的观众。他们是来这里追忆77年前那个夏夜的枪声——那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记忆之中的枪声,时刻激励炎黄子孙奋发自强的枪声,永远警示世界人民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枪声。
“这么多年了,每年7月我都要来看一看。”82岁的杜长栓,独自一人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来。
对杜长栓来说,一个多小时的参观,不仅仅让他回味了70多年前家破人亡的痛苦记忆,更让他为自那时起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感慨万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无限憧憬。
杜长栓告诉记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时家住河北贾村的他曾遭遇日军的大扫荡。“夏天,凌晨三四点,我们不敢在家睡,都跑进地里,在玉米地和高粱地里趴着。”因为怕牛的嘶叫引来日军,乡亲们用嫩叶把牛嘴堵住。
那次,村里一百多户人里面,没及时跑掉的,被打死了十个。“三嘴、六曲……他们的名字我现在都还记得。”已经定居北京、儿孙满堂的杜长栓老人回忆起那些遇害的乡亲们,愈发感到痛心不已,“他们享不到今天的福了。”
前往纪念馆的民众中有老人,更多的是稚气未脱的孩子。据抗战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7月1日到4日,超过万人到馆参观,其中一半以上是学生。
11岁的陈梦泽,一笔一画地在留言簿上写下“勿忘国耻,希望中国牢记历史,不受欺凌”。
4日,香港理工大学大一学生曾楚欣随着40人交流团到达纪念馆,看到慰安妇部分内容时,她觉得又震惊又难过,“她们太可怜了,家破人亡。”
馆外数百米,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事发地点卢沟桥。
来自加拿大12岁的伊莱恩指着一个被打烂的头盔问奶奶布兰达,“这是谁的?”“一个勇敢的中国战士的。”58岁的布兰达和孙子一起数展览序厅悬挂的14口铜钟。她说:“这里一切都充满对未来的警示。我们该记住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伟大胜利。”
天色渐晚,人们陆续走出纪念馆。馆外西侧,85岁的王德秀坐在自家竹椅上对一个年轻人说起77年前的那个黑夜:“那天炮火连天,根本就睡不着……”
“这么多年了,每年7月我都要来看一看。”82岁的杜长栓,独自一人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来。
对杜长栓来说,一个多小时的参观,不仅仅让他回味了70多年前家破人亡的痛苦记忆,更让他为自那时起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感慨万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无限憧憬。
杜长栓告诉记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时家住河北贾村的他曾遭遇日军的大扫荡。“夏天,凌晨三四点,我们不敢在家睡,都跑进地里,在玉米地和高粱地里趴着。”因为怕牛的嘶叫引来日军,乡亲们用嫩叶把牛嘴堵住。
那次,村里一百多户人里面,没及时跑掉的,被打死了十个。“三嘴、六曲……他们的名字我现在都还记得。”已经定居北京、儿孙满堂的杜长栓老人回忆起那些遇害的乡亲们,愈发感到痛心不已,“他们享不到今天的福了。”
前往纪念馆的民众中有老人,更多的是稚气未脱的孩子。据抗战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7月1日到4日,超过万人到馆参观,其中一半以上是学生。
11岁的陈梦泽,一笔一画地在留言簿上写下“勿忘国耻,希望中国牢记历史,不受欺凌”。
4日,香港理工大学大一学生曾楚欣随着40人交流团到达纪念馆,看到慰安妇部分内容时,她觉得又震惊又难过,“她们太可怜了,家破人亡。”
馆外数百米,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事发地点卢沟桥。
来自加拿大12岁的伊莱恩指着一个被打烂的头盔问奶奶布兰达,“这是谁的?”“一个勇敢的中国战士的。”58岁的布兰达和孙子一起数展览序厅悬挂的14口铜钟。她说:“这里一切都充满对未来的警示。我们该记住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伟大胜利。”
天色渐晚,人们陆续走出纪念馆。馆外西侧,85岁的王德秀坐在自家竹椅上对一个年轻人说起77年前的那个黑夜:“那天炮火连天,根本就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