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黑林村:沙漠深处果林茂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14.05.16

    “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特别厉害。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这是科学家竺可桢上世纪60年代写在《向沙漠进军》中的话。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距离沙坡头不到一公里的宁夏中卫市迎水桥镇黑林村,满眼绿色,果园遍地,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的痕迹了。到黑林村采访,记者一次次重读《向沙漠进军》。这不仅是因为这篇文章收进了中学课本,让很多人初识沙漠,更因为黑林村是由这篇文章直接“催生”的。
    “说来挺有意思,受《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影响,全村6000多人放弃舒适的生活,整体搬迁到沙漠里去治沙。”村支书张廷保介绍,黑林村地处宁夏平原、黄河和腾格里沙漠交会处,风沙很大。因为没有好的治理办法,沙子一度威胁到十公里外中卫县城。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中举例称赞中科院等有关单位在中卫沙坡头治沙取得的成就,激发了黑林村的豪情。张廷保说:“黑林村与沙坡头紧挨着,地理条件完全一样。他们能行,我们也能行。”
    1975年,全村6000多人放弃舒适生活,整体搬迁到沙漠里去治沙。条件艰苦超过了大家想象。“一场大风,沙子就堆满了院子。几场大风,就能将房子埋了。孩子上学走在路上,风沙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痛。”张廷保回忆说,尽管靠着黄河支渠不缺水,但沙漠干旱,树苗很难一次性成活,经常会被风沙连根拔起,或者拦腰折断。于是大家种了死,死了再种,挑选新疆杨等既耐旱挡风效果又好的树种,逐渐家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到1985年前后,黑林村5个生产队形成了5个大型防风治沙据点,基本控制住了沙漠蔓延。
    “全村人用了将近14年时间才在沙漠里站住了脚,但没想到后头更艰苦。”张廷保告诉记者,1988年,头脑活泛的村民廉永福看到附近沙坡头治沙站种的苹果又大又好,就开着推土机越过防风林带,在沙漠里开出了40亩沙地,也种上了苹果树。
    “不种杨树,挡不住风沙,没有生态效益。但光种杨树也不行,没有经济效益,大家治沙没后劲儿。”廉永福的儿子廉怀忠告诉记者,果园在防风林带外,风沙经常把水渠埋掉,为了给果树浇一次水,全家人要花一周时间重新挖渠,一家晒掉了几层皮。如今廉永福的果园收入达到30多万元。“过两年新种的80亩果树挂果后,正常年景,我家每年收入将超过100万元。”廉怀忠说。
    看到廉永福成功,村民纷纷开田种苹果树,开始了第二轮“向沙漠进军”。尽管种果树比当年在沙漠里种杨树要辛苦几十倍,但因为有经济利益驱动,大家干劲十足。到2010年,黑林村周边沙漠全部开垦完毕,经果林面积达到4680多亩,不但每年给果农们带来4600多万元的可观收入,而且林带向沙漠深处推进了2公里,整个黑林村形成了一条密不透风的防风沙林带。
    生态改善,带动了沙漠农业兴起。有了果园做屏障,农作物不再轻易被风沙伤害。2002年,村民拓守东一家在自家果园里尝试着种了一茬小拱棚胡萝卜,没想到卖得很好,不经意间,开辟了致富新途径。他专门种萝卜,现在一亩萝卜卖到了1万元钱,一年光种萝卜就收入十几万元。拓守东说:“在平原良田种1亩小麦每年最多能挣1000元钱,在沙田种1亩萝卜能挣到1万元钱,产出效益相差了10倍。沙地是聚宝盆啊!”
    目前,黑林村开垦沙田达到了5000多亩,面积是平原自流灌区农田的两倍多,每年给村民们带来3000多万元收入。
    竺可桢先生的文章改变了黑林村,改变了这片黄沙漫漫的土地。这样的奇迹,不知道先生是否能想象得到!
    链接
    黑林村地处宁夏平原、腾格里沙漠和黄河的交会处,为宁夏平原发端处。全村人口4000多人,土地面积7000多亩,其中平原自流灌区土地面积2000多亩,近几十年来开垦沙地面积5000多亩,农业土地面积增加了两倍多。2013年,黑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多元。(记者  拓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