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年度科技奖获奖者40岁及以下占50.54%
来源:科技日吧 作者: 时间:2014.05.12
记者从日前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了解到,2013年度广东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更趋于年轻化,牵头或参与研究攻关的40岁及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达1570人,占总获奖人数(3106人)的50.54%。获得一等奖的30个项目中,团队平均年龄在45岁及以下的有26个,占86.7%。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介绍,近年来,广东通过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实施国家和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措施,引进培养了一批具有重大原始创新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人才。目前,这些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广东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如,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完成的一等奖项目“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三维综合模拟技术系统”,团队平均年龄仅36岁。项目研制了国际上首套中试规模的、专门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研究的三维综合模拟技术系统,研制出三维模拟装置。该科研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中三维综合模拟控制、测量和仿真等技术的发展,为未来我国建立海上和冻土区商业开采平台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由“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一等奖项目“面向3G/4G无线通讯增值服务的酷云系统”,团队平均年龄37岁。该酷云平台实现了用户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储存策略等功能,采用“云——终端”的360度全方位安全技术保障,成为国内首个取得中国信息安全认证的3G/4G移动互联网终端产品。这些成果反映了我省初步形成了培育造就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力量的良好环境,也说明省科技奖励在发现、凝聚和培养尖子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科技奖励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对凝聚和激励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评出省科学技术奖26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0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51项。更可喜的是,2012年度首次出现空缺的“突出贡献奖”,本年度为中山大学计亮年院士摘得,因计亮年院士带领研究团队为提升我国和广东省生物无机化学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除了获奖者明显年轻化之外,本年度省科技奖励还凸现了多方面的亮点:
企业发挥了创新主体的作用。广东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的协同创新成效显著,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获奖成果中,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的156项,占获奖项目的59.7%。企业以第一完成单位牵头完成的有106项,占获奖项目的45%。
如,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特等奖项目“交直流并联大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在南方区域建成了“八交五直”、输电能力达2470万千瓦的世界最大规模交直流并联电网,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项目成功实现了我国能源资源跨区域大规模优化配置,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广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带动了国内电力装备制造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3年有112项获奖成果涉及农业科技、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2.7%。
如,由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一等奖项目“地下和蛀干害虫病原线虫的系统研发和应用”,成果系统调查了我国昆虫病原线虫资源,建立约占全球种类70%的线虫资源库和国内最大的昆虫病原线虫规模化固体培养基地;研发的8个线虫制剂产品获准进入美国和日本市场,同时在广东、香港等11个省区推广应用,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成果为社会提供了替代化学农药的新型生物杀虫制剂和公益控害新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获奖成果中,涌现出一批为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建设、社会服务做出积极贡献的成果。
如,由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特等奖项目“深圳市南山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及运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解决当地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的人才不足、设备匮乏、资金短缺问题,南山区政府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园区载体、专业服务、协同创新”,以“创新、创业、高端人才”的科技服务为重点,拓展服务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形成了“高新”“高成长”的科技服务体系,解决了制约南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2012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居全省首位。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3年,广东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全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13.67亿元,新增国家973计划(包括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2013获奖的22个自然科学类项目共发表论文1832篇,其中SCI、EI收录1442篇,他引16190次。统计数据表明,近两年广东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数占推荐项目数的比例均高于50%。
如,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一等奖项目“区域空气毒害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发表SCI论文208篇,其中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2篇,国际大气环境领域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5篇。论文SCI总引用4715次,他引共3784次,其中ISI高引用TOP1%一篇。项目研究使珠三角成为我国区域空气毒害物研究最为深入的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率先实施区域空气毒害物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和科学支撑。
■链接
计亮年院士事迹简介
计亮年, 1975年至今在中山大学任教,曾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先后担任 J. Biol. Inorg. Chem.、J. Inorg. Biochem.等国际五种刊物,以及国内无机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五种刊物的编委或顾问编委。198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亮年院士创建的中山大学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团队,在近38年中始终不懈探索金属酶的化学模拟及其构效关系中取得重大突破。在核酸酶方面,合成出500多个尚未见文献报导的钌多吡啶配合物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发现和总结出钌配合物中主配体取代基的电子性质、取代位置等十多个结构改变对DNA键合的调控规律,为钌配合物作为生物大分子结构探针和治疗药物的潜在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方面,合成出200多个尚未见报导的金属卟啉配合物作为酶活性中心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发现和总结出金属卟啉配合物中取代基性质、轴向配体等十多个结构改变对酶活性之间调控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轴向配体活化模拟酶的作用机制,为我国成功实现碳氢化合物仿生绿色氧化工艺生产起到理论先导作用。
以上成果使计亮年院士应邀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和邀请报告等40多次,在金属酶方面发表系列论文700余篇,论文被他引超过8000次。获中国发明授权专利9件,其中3件已实现产业化。除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外,金属酶方向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10项。计亮年院士还代表中国10多次在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国际机构中担任组委、顾委等职务;在广州组织了大型国际会议4次、全国学术会议4 次,对提升我国和广东省生物无机化学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在56年的教学生涯中,计亮年院士勤奋刻苦、为人正直、言传身教、治学严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12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主编《生物无机化学导论》第一版,1995年获得教委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994年由计亮年院士负责的本科生无机化学课程被列为广东省重点课程;1998年起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1997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获国家教委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研究生100余名,有的已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等,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生物无机化学新兴学科师资队伍和优秀科技人才。计亮年院士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个人荣誉奖11项,包括“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等。
来源:科技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