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精耕细作 百姓乐享文化红利

来源:首都文明网 作者: 时间:2014.03.25

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却还要保证居民拥有足够的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服务层出不穷,却面临供给与需求的长期信息不对称;针对不同群体的精细化高标准服务,却遭遇基层文化人才数量的巨大缺口……伴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脚步,一个又一个公共文化发展难题等待着解决之道。

  经过几年探索,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精耕细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成果不是躺在纸上,关在文件里,而是真真切切地渗透到首都百姓的生活里。一套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让首都百姓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抢空间

  挖掘文化空间靠巧思

  位于朝阳区三里屯的首开幸福广场楼盘每平方米交易价格大约5万元,小区内却有一座7层高、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配楼并非商业用途。这个楼目前正在装修,不日就将成为三里屯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如此寸土寸金的黄金商业地段,也要 “抢”出宽敞的公共文化空间,这已成为升级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共识。

  400平方米的舞蹈排练大厅、200平方米的街道图书馆、能容纳200人的多功能厅,这个近7000平方米的地方被精细划分成各种文化空间。街道的14支文艺团队终于有了宽敞的活动场所,市民学校正在筹划请专业老师设置多门课程,甚至阅览室里还计划开辟方便老年人的听书馆……伴随装修接近尾声,关于三里屯综合文化中心的服务信息也悄然在周边居民中间传开了。同时传开的,还有购买这座楼时的传奇故事。

  三里屯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所在楼,原本是地产开发商闲置了5年的资产,几年前决定甩卖。可即便甩卖,售价也令人咋舌。最终,三里屯街道办事处提出了增加公共文化空间可以提升区域地产综合魅力的建议。要文化还是要商业利益?地产开发商最终决定将目光放长远,提升这个地产项目的整体实力,接受以接近房屋建设的成本价格将这座配楼卖做文化中心使用。购买、租借、挪用……2011年至今,朝阳区已收缴配套公共文化空间近3万平方米。

  不仅城市中心区空间难寻,即使是京郊的大兴区,公共文化空间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大兴区推出“1+7”的多维拓展模式,向教育、交通、人防、私人博物馆等机构或企事业单位求助,共享空间。经过两年的努力,高校打开了大门,地铁为公共文化设立了空间,就连尘封已久的地下人防工程——防空洞也改建成百姓的文化活动场所。由此,全区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空间8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增了40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市文化局负责人说,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紧缺是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瓶颈,“这就要求我们打开思路,独辟蹊径创建新的空间,甚至包括在网络上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据了解,通过挤、挪、改建、购买等多种方式,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平均覆盖率已达到98%,市、区(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变方式

  “菜单式”服务送到家

  打小生活在灯市口的孙为民十年前搬到了和平里街道东河沿社区。“刚搬过来那会儿哪都不熟。”孙为民说,小区周边哪儿有俱乐部,哪儿有书店,全靠自己骑着自行车转,即便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自家附近仍有很多文化“宝藏”还未发现。直到一年前,家里的有线电视一打开,荧屏上就蹦出一个“和平里街道一刻钟智慧生活服务圈”的欢迎界面,让他的生活丰富了不少。

  “一刻钟智慧生活服务圈”里最常被孙为民使用的是文化服务圈和体育健身圈,它们好比孙大哥社区文体生活的指南,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服务菜单。他第一次“点菜”,是从“文化服务圈”里点选“社区组织”一项开始的。“用遥控器选上‘社区组织’,按确定键,就出来一张表,表格里有个快板社,就在附近的民旺社区。”孙为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表格上显示的电话,“嘿,还真打通了”。打那儿起,孙为民就学起了打快板,生活里又添一乐。

  好端端的文化设施知道的人少,真正想参加文化活动的居民又找不到“组织”,这样的信息不对称恐怕是公共文化服务中最常见的苦恼。“和平里街道一刻钟智慧生活服务圈”就是街道办事处与有线电视服务商、歌华有线电视公司,为解决这个难题而共同开发的。它将有线电视每次开机时的欢迎界面强制设定为社区服务界面,让居民在自家客厅里,如同看电视一样轻松了解社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我们也同样受益。”东城区东河沿社区文体活动负责人张婕介绍,电视荧屏上的“文化服务菜单”走进和平里街道4万多户居民家中后,从每条街道、每个街心公园的晨练晚练项目,到各种业余文体团队,再到公益电影的放映场所,都迎来了“上座”高峰。“社区话剧社也常常接到居民想参加剧社的咨询电话,我们才发现喜欢话剧,且颇有些艺术素养的居民这么多。”

  如今,北京公共文化服务推送“菜单”的服务正借助科技手段,以各种便捷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导航网就是汇集东城区所有实时文化演出活动及文化场所信息的资源库。注册成为导航网的会员,通过这里的摇号赠票系统,居民可以免费或低价得到文艺演出的门票。导航网上的“文化直播间”还可以让居民实时收看文化演出及讲座等活动。

  “以往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是政府提供什么,百姓就被动地接受什么。”东城区文委主任李承刚说,将“文化服务菜单”推送到百姓的客厅里、书桌前,变“要我看”为“我要看”,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选择“菜品”了。

  扫死角

  文化志愿服务到深山

  手里拖着拉杆儿音箱,身上背着“午饭”……这是刘文英阿姨每次前往房山偏远山区、农村演出和做辅导时的标准装备。刘阿姨是房山区文化志愿者,她所在的房山区红歌艺术团每周都会前往房山各个角落演出,有时候他们早晨六点多就从房山城关镇出门,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西白岱、上万、北车营等地。

  出远门的时候,刘阿姨和她在红歌艺术团的老朋友们都会带上一些干粮当午饭。“他们总是盼着我们去演出,再教教他们唱歌。我们走的时候,许多老人都眼泪汪汪地说‘再来呀!’”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形,刘阿姨和她的姐妹们就觉得跑再远都值了,“能带给他们快乐,我们就感到特别快乐。”

  刘阿姨只是房山区众多文化志愿者中的一员,正是这支志愿者队伍,弥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足的缺口,使文化服务覆盖到需求最强烈的弱势群体以及深山区的群众。为此,房山区还创造性地推出了“5285”计划,建立起一套完善、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管理方法。比如,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照顾五个特殊群体,即打工子弟、残疾智障儿童、养老院的老人、监狱服刑人员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在全区 28个乡镇街道建立28个文化志愿者服务点;以家庭为单位,在全区选择500个文化志愿者服务户,利用基层群众文化爱好者的热情为更多群众服务,让基层文化志愿服务走得更远。

  不仅走得远,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也一直致力于消灭“死角”。在石景山区,一些不能出门的群众也能享受到门到门的文化志愿服务。16岁的何欣、何悦是一对双胞胎脑瘫患儿,他们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到图书馆去借书看书,十多年来,少儿馆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把书送到他们家里。起初他们只能看简单、浅显的绘本,渐渐地可以看拼音读物,如今他们能看的书已经越来越多了,去年他们参加北京市红领巾读书活动还获得了二等奖。

  目前,全市16个区县的21个文化志愿分中心在册文化志愿者已有近3万名、志愿团队 300多个,仅2013年就为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子弟等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99.68万小时。全市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日益提高,服务对象也更加全面化。(北京日报 记者 李洋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