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低碳节能 >> 正文

城镇化进程面临低碳挑战 开源节流促绿色发展

来源:亮报 作者: 时间:2013.01.09

  2012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源”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城镇化进程面临低碳挑战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2年12月29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财经战略年会上表示,迅速、绿色、低碳城镇化,核心的关键和难点还在于低碳。

  在当天的发言中,潘家华对城镇化的能源和政策含义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推进城镇化应当考虑能源的未来需求问题,并在谈到减排问题时指出,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可以通过建设并运行脱硫设施、污水处理厂等来实现控制,“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些都需要消耗能源”。而下一步,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继续促进绿色发展,这对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要求更高,也意味着对能源需求的提升。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曾撰文称,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发展,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而我国城镇人口年均消耗能源约为农村人口的3.5倍。依此规律,本世纪头20年城市化水平即使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也将增加至少1300万城镇人口,需要大量的新增能源。随之而来的污染物排放也将升高,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大气空气质量继续恶化。

  能源问题由此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生产出更多能源,如何节约能源,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开源节流”促进绿色发展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地消耗资源和危害环境,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中,继续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老路,既不可取,更不可能。

  在城镇化进程中,能源也必须走可持续的、清洁的发展之路。

  杨富强表示,城市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提供低成本的、可靠的和清洁的能源,与此同时,力求能源的开发、转换和利用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和社会成本最低。具体地说,能源的高效利用,尤其是终端的高效利用,以及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

  对此,他以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说明——如果强化节能、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的发展,2020年的总能耗可从33亿吨标煤降到25亿吨标煤。与此同时,碳排放量也将下降40%,2020年环境的各项污染指标应比2000年低30%~60%,社会经济损失要减少一半。

  关注城市能源规划的厦门大学教授曹伟也曾呼吁,应该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并以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他认为,国家应尽快制定一整套支持电网公司进行输变电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政策,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电网公司支持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支持太阳能优先发电,电网辅助供电系统的建设。

  而在节能方面,曹伟在其研究中指出,城市交通和建筑是城市能源的两个主要能耗部门,已各占世界总能耗的30%,这也是城市发展中公众关注的重点。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建筑热潮的兴起,交通拥堵与建筑高能耗已成为现代城市之疾。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建立和建筑节能,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仅以建筑节能为例,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能耗接近总能耗的40%,而城镇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的比重还不到25%,大量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还需要新建一大批节能建筑。

  他还建议通过能源需求侧管理来优化电力需求结构,减少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浪费,并认为这是能源优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侧电力使用结构越趋向合理,波动范围越小,需求越持续稳定,供电侧的发电效率就越高,设备使用率自然相应增加,而输配电同样提高效率,这种优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优化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共赢。”

  【名词解释】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应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方法和技术包括如下方面:生态集约,包括生态资源、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集约。特别是土地、水、生物资源的集约规划、集约建设和集约管理。要发展紧凑型城市,推进适度规模的城镇化。生态大智,在城市发展中,特别需要将传统技术方法和聪明才智融入规划、建设与管理中。低碳循环,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生态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有机替代,以及资源循环再生等等。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图表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