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无道,谁之过?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3.01.09
是骑车人减少导致规划的自行车道变少,还是规划的自行车道减少迫使人们放弃骑自行车?两者谁先谁后,已无从考证。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城市的自行车道越变越窄,一些城市的自行车道甚至已彻底不复存在。
自行车是否真如传言所说,成为城市交通的负担?自行车道让位于机动车道又会给城市出行带来多大改观?自行车道到底该不该保留?本期推出特别报道,关注城市自行车道的存亡之争。
中国环境报记者温玉姣
□现场播报
播报一:自行车道形同虚设
家住北京市东花市南里的郭女士最近从朋友那里得到一辆自行车,偶尔下班后会骑车去崇文门外大街的新世界商场转转。可没过几个星期,她却不愿再骑爱车出门,她告诉记者:“十几分钟的路程,还不如走路来得快捷、安全。”
花市大街道路较窄,道路两侧居民楼林立,行人偏多。由于临街店铺门前路面较窄,很多行人索性在自行车道上行走。郭女士说:“一路上,走几分钟就得给行人让路,根本骑不快。”
行人挡路顶多影响车速,最让郭女士头疼的是,经常有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花市大街平时车流量就较多,遇到早晚高峰,通常是前后十几辆车纹丝不动。一些心急的司机干脆拐进旁边的自行车道。由于自行车道相对更窄,一辆汽车通行已是十分费力,车后的自行车只能被拦其后,而车前的自行车又不得不忍受司机不耐烦的车鸣声。“有几次,后面的汽车都快碰到我的车座了。这要车速一快,多危险啊。”郭女士无奈地说。
播报二:自行车道变停车场
刘同学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自行车只能在校园里骑,出了校门,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每周两次去附近小区做家教时,只能步行前往。
原来,刘同学离校做家教时恰逢师大三附中放学,新街口外大街停满了前来接学生放学的车。“从师大东门出去,一直到主路,自行车道简直成了停车场,连行人走路都得见缝插针,别说骑车了。”刘同学说。
也许有人会说,自行车道被停车占用只是特定时段的事情,但这样的情况似乎并不少见。刘同学告诉记者,他做家教的小区,大院外侧的自行车道上也不清净。做完两个小时的家教出来,许多车辆仍然停在自行车道上,不见离去。这些司机似乎把自行车道当成了免费停车场。
播报三: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混杂
2012年12月26日傍晚,北京市虎坊桥路口南公交车站。正值下班高峰,站台上挤满了候车的乘客。66路、34路、15路、14路等几路公交车陆续经过站台。每当有车辆进站,庞大的公交车就会占据近一半的自行车道,上车的队伍又会将剩下的自行车道堵住。骑自行车的只能等所有乘客上下完公交车才能继续前行。一些胆大的骑车人绕过靠站的公交车,骑上了机动车道。过往车流不断,机动车道上的自行车极其危险。
旁边的人行道宽度足有七八米,利用空间很大,完全可以设计出一条自行车专用道,却没有合理利用。记者乘车回家路上,又经过几个公交站,都有类似情况发生。狭小的空间里,汽车、自行车、行人乱作一团,不仅不利于顺畅同行,还会对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铿锵都市
假如城市没有自行车道
温玉姣
法国人弗拉克在1691年发明了最早的两轮车,后经欧洲各国发明家的不断改进,19世纪末,自行车有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样子,并且成为广受欢迎的交通工具。1890年,荷兰为这种新型代步工具开辟了专用道,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车道就此诞生。
中国有关自行车的最早记载见于清代外交官张德彝的《欧美游记》:“前后各一轮,一大一小,大者二尺,小者尺半,上坐一人,弦上轮转,足动手摇,其手自按机轴,而前推后曳,左右顾视,趣甚。”
20世纪以来,自行车在中国社会越来越普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开始踏车而飞。末代皇帝溥仪酷爱自行车,为此甚至不惜锯掉了数百年来横卧在紫禁城宫门中的20余处门槛。
为了方便骑自行车,相关的基础设施也开始完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很多城市在马路旁边划出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每天骑车上下班的人群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小汽车用它的时尚、快速、舒适俘获了人们的芳心。再后来,自行车成了贫穷落后的象征,城里人争相买车,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正因为“车微”,“路轻”也就顺理成章了。今天,许多城市的自行车道越划越窄,有的甚至干脆消失。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几年之后,自行车或许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站在历史的分岔路口袖手旁观,没有自行车道的城市会是怎样的情景?
假如没有自行车道,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也许会更上档次。没有人会再抱怨灰头土脸的自行车影响了市容,也不会再听到车链子吱吱嘎嘎的声音、刺刺拉拉刺耳的车铃声。整齐划一的机动车道上,光鲜亮丽的小轿车和公共汽车往来通过,与气派的大楼、耀眼的霓虹灯相映成趣。
假如没有自行车道,“限购”可以取消了,因为更加宽敞的机动车道可以容纳更多的小汽车。不会再有自行车跟机动车抢道,汽车司机不必再小心避让自行车,道路交通秩序会整体好转。
可是,假如没有了自行车道,出行两公里也要开车,算不算浪费燃料呢?道路上因此多了许多短途车辆,算不算浪费道路资源呢?说白了,自行车道的退让无形中鼓励增加机动车。接下来,尾气排放增多、大气污染加剧,而这些环境问题本来是可以通过提倡自行车出得到缓解的。
假如没有自行车道,繁极一时的自行车文化也许将就此衰落。所谓的“汽车时代”里,久坐办公室的人们出门坐车,除了腰间赘肉增多、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还会得到更多吗?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去超市购物,选择的是骑一辆老式自行车。英国原首相布莱尔离任前,《泰晤士报》送他的礼物里就有一辆自行车。四个轮子上的西方国家都在大力倡导自行车的时候,我们却对之嗤之以鼻。自行车道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似乎也只能留待明日观察了。希望那时不会为时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