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谁在推动环境发生改变?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3.01.08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12年发布了旗舰科学评估报告《全球环境展望5》(GEO-5),这是UNEP自1997年以来发布的第五份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报告分析了全球环境现状和趋势,并对如何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现状给出了建议。本期推出全球环境展望系列报道第一篇。


  
  中国环境报记者郭婧综合报道

 

    《全球环境展望5》(以下简称《展望》)指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被视为环境变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力。当前其规模、传播范围和变化速率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迅速膨胀的人口和蓬勃发展的经济正将环境系统推向不稳定的极限。理解这两个驱动力的增长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护人类社会和经济赖以维系的环境效益。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展望》指出,尽管科技进步可以降低个人对环境的影响,许多环境压力仍和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人口数量成正比。当一个种群的数量增长到超过其所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时,这个种群就会崩溃。这一生态系统或许能够恢复,也可能永久被改变。人类也是如此。1000年来,当人口增长超过支持其种群的山谷、岛屿或平原的承载力时,人类就可能面临饥荒、瘟疫甚至毁灭。


  世界人口在2011年达到了70亿,预计2100年将达到100亿。据联合国统计,亚洲和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增长最快且最年轻,欧洲和北美洲人口增长最慢且老龄人口比例最高。


  《展望》指出,除了生育和死亡,迁移是人口变化的另一因素。迁移的特征表现为,早期从农村向农村迁移,后期从农村向城市甚至国外迁移。迁移对环境可能造成以下3方面的影响:从农村到农村的迁移通常以农业开发的方式对自然资源产生直接影响;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通常伴随着能源使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对肉类和奶制品需求的增加,这会增加农村肥沃土壤的压力;国际迁移以向家乡汇款进行土地投资的方式产生直接影响,或通过增加的肉类、奶制品和原材料消费产生间接影响。


  研究人口增长这一环境变化的驱动力时,可以家庭为单位对消费模式进行分析。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家庭结构由大家庭变为小家庭,家庭规模正在减小。结果就是,家庭数量的上升速率超过了人口增长速率。研究认为,这可能导致能源消耗双倍增加,因为人均拥有电器数量和耗电量有所增加。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也对能耗有影响。来自澳大利亚、巴西、丹麦等地的数据发现,居民人均年龄与人均能耗正相关,与家庭大小和城市位置负相关。交通对家庭数量更为敏感,因为新增住房多位于人口密度低的城郊地区,这导致更多的通勤车辆、汽油消耗以及污染排放。


  能源对环境的压力


  《展望》指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两个环境变化的驱动力通过能源、交通、城市化和全球化等因素对环境产生压力。


  研究预计,由于人口增长将趋于平稳,且能效将持续得到改善,未来能耗的增长将会下降。各能源来源所占比重很可能会改变,其中石油的比重下降,天然气的比重上升,煤炭的水平预期相对不变。


  发电和发热排放的CO2超过CO2排放总量的40%。1992~2008年间,CO2排放量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共增长了66%,远超全球人口的增幅。这主要归因于工业生产的增加,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球能源获取依然严重不均,人均发电量增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据统计,2010年,全球14.4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0%)仍缺乏能源,无法获取稳定的电力,完全依靠生物质能来烹饪和照明,这对毁林速率、土壤侵蚀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其产量在2008年达到全球能源供给的13%。其中比重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是生物质能,为10%,但近2/3用来在发展中国家烹饪和供热。因此,排除生物质能后,其他可再生能源仅为世界提供了3%的能源。


  自1992年以来,太阳能供能增加了30000%,风能上升了6000%,生物质能产量提高了3500%,不过它们的基础值都很低。这主要归功于相关技术成本的下降,以及2010年199个国家对于提倡可再生能源政策的采纳。


  交通对环境的压力


  虽然交通运输促进了人们的交往,为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快速、机动的交通设施也形成了一种障碍,有可能分隔群体、降低幸福感。


  在这个流动性极高的社会,环境压力和环境效益的不平等分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人类定居点大多靠近水源地和耕地,交通设施将粮食生产移至他处,同时分隔地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交通还通过扩大人类可利用土地造成次生环境影响,因为交通推动了在新地点采矿、育林、发电等经济活动。此外,交通也扩大了人类长期定居点的范围,尤其是郊区和城市。


  交通运输消耗的能源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小汽车的兴起还带来了各种具体的环境影响,包括土壤和水的退化等城市健康问题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许多人对小汽车向燃料电池和发动机转化这一前景持乐观态度,但短期内这样的目标很难实现。汽车与其他技术相比,其环境影响明显更强,表现为高水平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私家车也能使城市扩展更为分散,人口密度变低,进而影响城市化格局。


  城市化和全球化对环境的压力


  城市容纳了世界半数的人口,消耗着世界2/3的能源,排放着全球70%的CO2。城市消耗的能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成环境,包括居民楼、商业建筑和交通设施等。通常来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周边农村要高,而发达国家恰恰相反。


  全球化对环境的压力不容忽视。最近数十年来,食品、燃料和矿石贸易有了极大的增长,且未见减缓迹象。国际贸易自1990年以来增长迅猛,年均增长12%,每6年就翻一番。另外,出口造成的年排放量增长为4.3%,通常是由于生产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展望》分析,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将使其对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3方面:增加经济活动,加大自然资源的开采量,以达到规模效应;转变经济活动类型,转向污染更重或更轻的产业,影响污染强度;改变生产技术或生产强度,鼓励更多环境友好技术的开发。


  无论局部变化的性质如何,更广泛的贸易允许生产造成的环境影响与消费地点完全脱钩。这种脱钩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家庭消费可以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显著的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