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科技 >> 正文

安徽高新技术产业10年产值增长13.6倍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2.08.15

伦敦奥运会期间,共有20辆安徽安凯双层观光大巴投入到伦敦市中心黄金旅游线路运营。
  资料图片

7月28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肥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容纳5000名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在读,将成为集教学、科研及应用于一体的高端科研机构、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先进技术成果研发中心、转化基地。

  “自主创新,已成为安徽科学发展的一大战略特色、一大品牌和一面旗帜。”安徽省省长李斌说,安徽省和中科院合作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是安徽在新阶段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战略举措,是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的创新资源优势,建设合芜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公共创新平台,是走出科技体制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新路的积极探索。

  自主创新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安徽经济崛起的主要引擎。与2002年相比,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增长13.6倍;实现增加值增长11.6倍。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08年以来更是年均增长60%以上,2011年实现产值4132.1亿元。

  特色创新路成战略追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安徽始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明确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核心战略,要求把全省的发展战略聚焦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着力培育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201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科技部同意合芜蚌试验区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国家还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等作为自主创新试验示范重点区域,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2011年10月,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作为科学发展“六条新路”之一,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

  “我们实现了从抓企业创新到产业创新,再到探索区域创新的跨越。”安徽省科技厅厅长徐根应说,10年间,奇瑞汽车,成为全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合肥,建设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获批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安徽,是全国第一批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与此同时,安徽综合推进投融资体制、科技教育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六项改革”,建立协同创新的领导决策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网络已然成形

  在安徽自主创新政策的吸引下,2009年,唐相国在合肥高新区创办了合肥东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研发LTE(4G)移动通信核心芯片。依托合芜蚌试验区专项资金及省市科技攻关计划,今年4月,合肥东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4G手机的核心芯片成功问世。

  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10个园区、127家重点示范企业、850家重点培育企业,安徽实施技术创新“十区提升、百企示范、千企培育行动”,带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网络。依托奇瑞汽车、科大讯飞、海螺水泥等一大批骨干企业,高温超导体、世界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新能源汽车、语音合成软件、低温余热发电、汽车覆盖件生产线成套装备等一大批牵动性的新产品新技术相继在安徽面世。由美国硅谷留学生博士团队创办的合肥芯硕半导体公司研发投产的高分辨率光刻机更是改变了中国此类产品100%依靠进口的局面。

  “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安徽打造政策驱动组合拳,改革体制机制,营造创新环境、释放科技潜能,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取得突破。目前,全省75%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或由企业承担,80%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新组建3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了50多个产学研实体;有2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居全国第一位;1617家企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