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洱海成为休养生息鲜活典范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2.08.07
李克强副总理针对洱海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控制农林面源污染,使洱海重现一泓清水,相关经验,注意总结,以资借鉴。”总结洱海的保护经验,可以概括为“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具体来说,就是要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统筹兼顾的治理规划、科学有效全面控源的治理工程、协调有序的管理机制,并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其中,遵循规律、循法自然是前提;系统管理、综合治理是方法;控源截污、转型发展是关键。
洱海保护与治理,贵在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和公众广泛参与相结合。洱海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云南省、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多年来,流域各级党委、政府把洱海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大理州将原隶属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个镇划归大理市,由大理市统规统管,理顺了管理体制。实行州、市(县)乡、村党政领导班子层层负责制及部门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入湖河道河(段)长、农村垃圾收集员和湖管员制度等。同时,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使环保工作得到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
洱海保护与治理,贵在坚持源头治理与污染控制相结合。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不堪重负的湖泊实施源头减负,是实施休养生息战略的基础。让洱海休养生息,必须通过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境标准等措施,从根本上减轻污染负荷。按照“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思路,大理州改变过去只注重点源污染治理的方式,严格环境准入,落实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刚性措施。在洱海及周边沿湖采取了“双取消”措施。洱源县举全县之力,进行污水集中处理、控源截污、建设湿地。沿洱海内源、点源、面源、流域的生产生活污染由此得到严格控制。
洱海保护与治理,贵在坚持生态恢复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生态恢复是休养生息的重要内涵。让洱海休养生息,就要逐步有效恢复湖泊区域生态功能,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民生改善。在洱海保护与治理中,无论是在“三退三还”中,还是在“三禁”中,各级政府都以维护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使群众从生态恢复中真正获益。如因地制宜,重点建设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美化生态环境项目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项目。洱源县规划建设中温沼气站,有效破解了当地群众发展奶牛产业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洱海保护与治理,贵在坚持调整产业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实行休养生息必须坚持环境优先,将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多年来,大理在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速度时,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容量作为基础和前提。依法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关闭,促使企业完善治理设施并实现达标排放;加大工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力度。同时,按照“以水定发展,以环境资源条件定发展”原则,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在规划城市建设时,确立了以洱海保护为中心布局城市建设、产业结构和生态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合理配置种植业资源,有效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区域环境改善,大理促进了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洱海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为全国的湖泊保护与治理提供了好的做法和经验。各地要加以借鉴,积极行动起来,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将湖泊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推向前进。